在南塘温匠非遗客厅的绣架前,孟永国的指尖轻牵一根发丝,针尖在缎面上游走如飞。他的目光专注,仿佛在雕刻时光——一幅正在起针的家乡系列新作,以青丝绣出斗城的山水魂魄,每一针都蕴藏着对温州的深情告白。
作为鹿城区国家级非遗项目温州发绣代表性传承人,从初时被质疑的“男儿绣花”,到如今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永国用三十载光阴,将发绣从单色“礼佛青丝”变为惊艳世界的“东方彩绣”,更让这项传统技艺在针与发丝的操控中,迸发出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孟永国正在创作
革新,走出创作局限
从精心挑选发丝,到细致塑造形象,再到完美的作品呈现,温州发绣的制作过程,不仅是手艺者的一次艺术旅程,更是匠心独运的创造智慧展现。温州发绣如此令人赏心悦目,正得益于以孟永国为核心的发绣人对这一古老技艺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创新,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找到新时代的技艺突破,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孟永国自幼痴迷绘画,考入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发奋学习,以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资质条件,留校进入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便与发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师从魏敬先教授,从此,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发绣创作实践之旅。
“头发在发绣创作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材料,而是情感的载体。”孟永国特别在意发绣的材料,对传统发绣仅用单色黑发绣制非常困惑,难以确切地表达审美观念。,他颇费心思,利用一次国外学者来访的偶然机会,孟永国凭借职业的敏感性,经过几番周折,最后拿到了两位荷兰学者的金发,并因此绣制出温州第一件彩色发绣作品——《蒙娜丽莎》,打破了温州发绣的单色局限,开启了温州发绣创作向多元化拓展。
随后,他又在针法上进行创新探索,把乱针针法用到发绣创作中,新创做底补色法,绣前在缎面上做底色,使绣面形成色调氛围、增强主题渲染,使得彩色发绣进一步完善,并同步改良装裱和发绣工具。孟永国倡导“应物施针、法随心意”的创作理念,首次提出“以针线写生”的刺绣主张,以不同针法“绘就”不同主题,使发绣语言能充分表达情感,做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高度一致。
作品《喜从天降》
传承,活化经典技艺
作为手工艺人,创作是发绣的中心任务。至今,孟永国已经创作了100多件发绣作品,相继获得包括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25项重量级荣誉。
在孟永国的带领下,温州大学发绣研究院创作团队不断实践创作理念,表现题材已从单一的人像绣拓展到山水、风景、花鸟等题材,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份独特的多样化艺术。
作品《丝语廊桥》
在此期间,孟永国始终将本土文化作为精神内核,倾心挖掘,创作有关温州的发绣作品,深刻诠释温州的山川风物与人文精神,比如代表作《廊桥春色》系列,以泰顺廊桥为素材,在充分感受场景中获取有用信息,运用直针、曲针、拟形针等多种针法,采用各色发丝,绣出廊桥的木质肌理与四季光影。
在讲好本土文化故事的同时,孟永国不断探索创新,将发绣的核心技艺融入衍生产品中,让工艺紧随时代。“立足当下、走进生活,我们既要有顶天立地的作品,也要有铺天盖地的产品。”在孟永国看来,消除传统工艺和日常生活的鸿沟,使用就是最好的传承。对此,孟永国深挖发绣的文化内涵,积极拓展市场需求。在他的巧手下,发绣满足人生礼俗,人生的各个阶段、重要节点,都可以用发绣来记录,既是纪念,也留下生命基因传承。“我们将婴儿的胎发用于发绣,用夫妻的头发绣成婚书,用妈妈的头发绣初生婴儿的脚印等等,我们不断开发创新,希望跟上大家的审美需求,为发绣融入城市增添温情与烟火气。”
发绣公选课
守望,广撒非遗星火
在温州大学发绣研究院,每周的发绣公选课课堂。孟永国穿梭在二十几副绣架前,从坐姿到针法,一一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在一针一线中探寻实践的兴趣。“名师手把手教,这样的非遗公选课太难得,十分难抢到。”现场一名学生说。
充分发挥温州大学学校的优势,孟永国全力优化温州发绣非遗传承基地,并将非遗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艺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给“00后”上发绣实践课,他早已驾轻就熟。近年来,孟永国一直致力于推动温州发绣“打入”年轻人圈子,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种“新国潮”。温州大学发绣研究院便在校内设立发绣工坊,为大学生提供公选课、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等传统文化学习课堂。
当然,非遗传承不止一课。孟永国还在南塘书盒二楼设有温州发绣非遗工坊,开展研发、研培和研究活动,面向社会提供发绣定制、体验课程等艺术服务,让发绣艺术走出校园,进入现实生活,为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普通市民提供了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让每个温州人都能在家门口感受发绣的艺术之美。
青丝为线,飞针作笔,恒心为墨——孟永国以匠人之心,将千年古技的发绣推向世界舞台。他说:“每一根发丝都承载着生命的信息,而我要做的,是让这些信息演绎成艺术故事,永远‘活’在时空里,留下美好。”或许,这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回答:在创新中敬畏传统,在坚守中拥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