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与生俱来却可受益终生。
孝顺,同情,贪婪,残忍,每个人都有人性的两面,但是,从人呱呱落地的那刻起,心中的良知就开始引领一生为人处事的态度。看到弱者同情并施以援手,看到父母劳累关心并孝顺父母,做事知道要努力用心,做了错事感到羞愧后悔并谨记于心,都是良知的体现。良知,是最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时刻指引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违背良知而行,就受到内心的谴责。然而,世俗的喧哗,常让良知这面光洁的镜子蒙尘。那些罪犯恶徒,黑心商人,被眼前的利益和欲望蒙蔽了心中的良知,当他们一直逆良知而行,习惯并抛弃了内心的愧疚,良心的谴责,彻底打碎良知这面镜子,本质上已和吃人的禽兽无异。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即要让良知这面镜子常常光明,不被利益欲望所蒙蔽。
知行合一,即遵从内心的良知去为人处事。“致良知”后,仍需经历人世的磨练,只有当一个人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依然不忘初心,坚守良知的人,才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只有当一个人面对荣华富贵,面对苦难死亡,仍然遵随良知做事,绝不违背良心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作圣贤。随心而动,随意而行,即中华民族自古推崇的“中庸之道”。
人生苦短,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几十年的人生顷刻之间便化为尘埃。人的一生,作出伟大的贡献是很难的事,但是,谨遵内心的良知去为人处世,哪怕这一生没有多么精彩,也始终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