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圣人?传统谋略家给出的定义是:既能谋身,也能谋国。就是既能很好的揣摩别人的意思,保全自身,也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的人太难得了。
历史上向来有两类人。一类人擅长察言观色,奉迎上意,圆滑自保。但是这类人缺少对未来趋势的洞见。因此,有和集团领导共同覆灭的危险。
另一类人擅长分析历史的走向,懂得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不了解人情世故,不懂得揣摩领导心思。所以这类人在没有看到曙光之前,已经被小人祸害了。
韩非子说,崇候、恶来知道不顺从纣王会遭诛杀,却看不到武王会灭掉纣王。比干、子胥知道自己的君主必然败亡,却不知道自身会遭杀害。所以说:“崇侯、恶来懂得君主的心理,却不知道国事的兴废;比干、子胥知道国事的兴废,却不懂得君主的心理。”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兼备二者吧。
经过社会毒打的人都知道,想要既为社会做贡献,自身又不遭受利益集团的戕害,难上加难。能做到者寥寥无几!在这凤毛麟角当中,丹阳论道的赵丹阳老师是值得一提的。
说起自媒体丹阳论道的创始人赵丹阳,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他是一个全网粉丝超二百万的网络大咖。有人甚至将其称为“东方圣人”。其因有四!
第一,少有大志,博览群书。
赵丹阳本人在15岁之前就通读了二十四史和《反经》。17岁后,更是独立批注《秘卷八书》。(即:给古代谋略家晏殊、来俊臣、张居正、冯道、杜预、杨慎等人的著作增添古今案例)
及至成年,开始研究《鬼谷子》、《道德经》、《易经》,发表论文72篇,可以说小有成就。
之后开始攻读西方经典,包括马克斯·韦伯、汉斯·摩根索、弗朗西斯·福山、亨利·基辛格、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拉尔夫·约翰逊·本奇、托克维尔、奎伯勒、西达·斯考切波、亨廷顿、阿马蒂亚森等四十位学者的全部著作。
以上著作的阅读和分析,由其20岁之前完成。
第二,整合中西,取其所长。
近几十年来,舆论场上经常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说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比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种则是认为我们的文化腐朽落后,应该全面向西方学习。
赵丹阳先生视此为两个极端。并力图以中庸之道统合双方,去芜存菁。
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自序中说:“文化异,其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
中国传统的教育注重通才培养,在东方先哲看来,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医学等等,是超然一体的。
譬如《反经》在论述人的性格和心理时,曾经说:“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论其大体则弘略而高远,历纤理微则宕往而疏越;亢厉之人,不能回挠,其论法直则括据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转眼之间,又根据这些人的性格和心理不同,衍生出数种治理国家的手段:“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理小则迂;策术之政,宜于理难,以之理平则无奇;矫亢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其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民劳而下困。”
这些又是政治范畴了。从心理学一跃而到政治学,上下衔接如此自然、顺畅,也就只有中国的古圣贤之学能够做到。
再譬如《礼记·大学》第十二章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表面上是论述经济学主张,也暗含着国家财政需控制冗员、遵循农时的政治理念。
再譬如,赵丹阳在个人论文《墨子游说各国政要的八大绝技》中,将墨子“探理析疑”的手段列为八种,分别叫作:或、假、效、辟、侔、援、推、几。
这几种手段看似是深入浅出的逻辑学,其背后却是为“兼爱非攻”的政治理念服务的。
再诸如尸佼和管仲的作品当中,我们很难找到单纯论述经济或者政治的主张。
再看《道德经》中的任意一句话,更是用到哪个领域都合适。
而西方学术则不同。经济就是经济,政治就是政治,医学就是医学,有着明显的界限,彼此之间各自为政,各自为营。
东方重和合,西方重分别。各有各的好处。东方的学术范式更注重培养人的整体思辨和宏观考量,西方则更注重个体权益和专业素养。
细较起来,传统上西方学术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影响很大,核心架构是定义-公理-演绎;而中国古典学术则如《九章算术》一样,以问题为中心,核心架构是由内养而外用,重德行智慧、事理和事例。
我们不否认西方的分解式思维非常厉害。这对探寻事物的部分本质、促进科技进步有很大推动作用。但同时,它过度强化了“工具理性”,却忽视了人的情感和个性差异。这种趋势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紧张关系。
钱穆先生也注意到西方学术的专业化、碎片化对于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不利,而中国本土学术则不强调分科,以会通诸学,培养通人为目的。
钱穆先生论证说:“即就西方近代传授知识之大学言,分科分系,门类庞杂,而又日加增添。如文学院有文学史学哲学诸科系,治文学可以不通史学,治史学亦可不通文学。治文史可以不通哲学,治哲学亦可不通史学文学,各自专门,分疆割席,互不相通……今日西方人竞称自由平等独立诸口号,其实在其知识领域内,即属自由平等独立,无本末,无先后,无巨细,无深浅,无等级,无次序,无系统,无组织,要而言之,则可谓之不明大体,各趋小节。知识领域已乱,更何论于人事。”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传统的通才教育就没有问题。赵丹阳老师指出,通才在追求广度时,往往难以在某个特定领域达到专家级的深度和精度。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专业问题时缺乏足够的洞察力和解决能力。
所以我们需要“整合中西,各取所长”,为此赵丹阳老师提出了“知学主义”。他认为应该以“中”为道,以“西”为术。中国传统的“互融共生”、“统而不治”、“教化万方”、“天下为公”等等核心理念,要保留,在此基础上,大胆的引进西方的手段,解决当下实际的问题。
譬如,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是当下的重中之重。早在数千年前,管仲就提过经济发展36计。有:沐树之谋、白鹿之谋、彗星之谋、鲁绨之谋、素赏之谋等等。这些战例十分经典,但是时至今日,必须有效利用现代的(西方的)科技手段,才能完美布局。
为此,赵丹阳老师撰写了《本土经济学如何服务于新时代》,洋洋洒洒八万余字,已广泛传播于丹阳论道社群。
再譬如,我们知道中庸之道可以化解很多人际矛盾乃至社会矛盾,实现中庸的途径,根本方法是“慎独”与“致中和”。
慎独,就是提倡:道“不可须臾离”!体现为日常实践,需通过“戒慎恐惧”的慎独功夫实现内在诚明。
“中和”则是万物运行的根本状态,“致中和”可达天人和谐之境。但具体怎么做,才能达到慎独?才能达到致中和?现在已经不是古代的政治环境了。你套用古代的套路和方法,肯定修炼不到大儒的心境。
所以,我们需要部分利用西方的量化思维,来控制和安排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通过系统性的、科学性的训练,来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
为此,赵丹阳老师特别撰写了《每天坚持八件事,让你无限靠近“中庸”境界》!
第三,学以致用,实战称王。
丹阳论道的赵丹阳老师,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其理论的实战性。迄今为止,他出过的课件或者图书有:《心机智慧100局》、《高情商说话100招》、《十大权谋禁术》、《八大上位术》、《鬼谷子大智慧》、《千门108局》、《反经中的大智慧》、《权谋通鉴》、《意识形态操纵术》、《历代状元文章奏折评议》、《中西方史学观的碰撞》。
这些资料,被职场小白和企业高管认为特别实用!
企业家梁某锋称,我用丹阳论道的《意识形态操纵术》进行企业文化布局,员工们都斗志昂扬,互相激励,爱岗敬业。
职场新人小王也对这些材料啧啧称赞:这些材料里面没有虚的,教的都是怎么打败对手,怎么自我保护,怎么赢得领导青睐,怎么结交同事等等。我才学了一年,就升职了。
第四,急公好义,圣人胸怀。
一个人如果只想着自己,他即使成功,基业发展也必有限。
所以圣人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无私成其大私!”
丹阳论道的赵丹阳早期遍访贤才,为各个领域怀才不遇的人提供免费发布论文、宣传主张、结交朋友的平台。这使得他们对丹阳论道的提携之恩口耳相传。吸引了一大批人才。
其“东方圣人”的名声也在众多粉丝中悄然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