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吐槽人情冷漠,我说,世界的表象都是自我的内心反映。她摊手无奈地说,你若是跟我们这样的穷苦老百姓生活几年,你就不用愁写作素材了。我吐槽说,真正的文学不是为了表现物质的贫穷,文学创造是凭借思想推敲,不是凭生活的磨炼。
翻开一本本文学巨作,不难发现作家们追求不是简单的快乐或悲伤,而是灵魂深处对生命的思考。如果贫穷痛苦真能产生创造,那么土地里的农民和非洲的难民,就是最现成的作家,但他们可以写出《战争与和平》、《浮士德》吗?当然也有很多潦倒的大作家,例如喜欢写穷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但他父亲是医生,母亲出生商人家庭,他从小就接受教育,被流放是因为反沙俄革命。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一些思路,但创造的深邃与辽阔不依赖贫穷,是思想创造艺术。虽然我不想说文学是精英文化,但不可否认,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真正的文学都不是来自贫穷。
人们越来越喜欢精致的生活,想要住明亮宽敞的房子,想要全世界旅游,想要更多的人生体验……以为人生就会因此不同。但发生在我身边的情况是,即使拥有了房子和车子,还是希望有更大一点的,更好一点的;即使已经满世界去,但总有一个没有到达的地方呼唤着。欲望的重荷,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经验到底能不能给人带来智慧?。
当苏格拉底那句“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被无数次引用后,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你知道房子是最保险的投资,所以你存钱买房子;你知道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于是你去健身和保养;你知道旅行可以增长见识,所以你每年安排旅行机会。这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积极美好。但是,当你接触真正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作家们从来不在意这些事情。他们关注是,通过故事的逐渐推进,把世界张开,让读者看见外面的世界,引发更深的思考。而那一刻,才明白真正的不止眼前,不是普通意义的“远方”和“诗”。应该是一个更高于普遍认知的追求。
在多年之后,当我捧着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时,我觉得以前自己去过的世界角落都是白费的,书中创造的每一个城市,充满画面与诗意,跟卡尔维诺比较起来,我就是一个瞎子。
哲学来说,生命是无意义的。但一旦思考人生,你必然是肯定了生命的意义,人无法避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荒谬、虚无都是建立在你思考的过程,何不相信除了形而下的物质,也有形而上的智慧存在,相信艺术高于生命,并创造意义。我们不想只成为人,我们还想成为人的意义。而我认为,“去思考”比“去生活”更有产生智慧的能力,而文学是其中一个活动思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