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么开挂-战胜朋友圈

本文算是“元认知”的践行记录,我记录这些其实是为了以每天一篇文章的方式,去倒逼自己创造价值。

文章里的“教练”与“践行者”,其实指的是我们脑中的两个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真的指两个人。

我想要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去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升自己的 “元认知能力”

教练:负责告诉践行者做什么,怎么做。

践行者:负责无条件执行教练的一切命令,并给予教练反馈。

关于“教练与践行者”概念的详细解释,请见:让你立刻开挂:人生教练-元认知

工作时的合理休息

平时我在工作时,时常在做一项任务的时候,大概15分钟就会觉得完成了一部分,这时身体会有些疲劳,下意识的会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今日头条“休息一下”。

但真实的情况是:

我刷着刷着,可能就忘了要做的任务

我刷完了以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休息的作用

刷完回来继续做手头的任务的时候,往往觉的没什么激情了

很多时候,即使知道该放下手机,去继续任务了,却还是继续刷刷朋友圈,因为觉的“反正多刷会也没什么

其实之所以会发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因为“概念混淆”,是因为我把“教练”应该完成的任务,交给了践行者去做。

真正的“教练”"践行者”合理的配合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践行者:好累啊,好像该休息一会了

教练:把这个任务完成到xx,咱就休息。

践行者:坚持完成了教练所说的。

教练:刚才这个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休息5分钟,起身活动活动,喝点水。

践行者:起身活动,喝水。

教练(5分钟到了):好了,咱们继续,刚才完成的很漂亮,再完成一组漂亮的,加油!

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去面对工作时的每一个任务,其实都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而且每一次“教练”的“发声”,其实都是我们调动元认知的过程,这样做一段时间,不管是哪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工作时碰到难点任务时就放弃

相信这个场景大家也都很熟悉:

在做工作时,接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任务。

感觉任务很复杂,不知道如何下手,心里对这个任务比较排斥。

拖了一段时间,快到任务提交限期了,把任务拆解一下,发现其中有些问题完全不知道怎么解决啊!

把任务中的难点抛给上级去解决,心想着“任务终于抛出去了,轻松许多”“没完成任务终于有借口了,好轻松”

其实在工作中,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一些我们觉得很复杂的任务,就会下意识的回避,或者把责任抛出去。其实对我们自身的成长是没有益处的。

听起来正确的做法是:

越是碰到这种任务,越应该hold住心中的排斥感,耐心的把任务分解、不断的推敲自己的解决方案,把事情考虑清楚。

但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说的很有道理,但没什么用,因为听完以后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套入我的方法论里,就变成了切实可实施的步骤。

  1. ==把“教练”与“践行者"分别分析==

教练:负责告诉践行者做什么,怎么做。

践行者:负责无条件执行教练的一切命令,并给予教练反馈。

在接到这项复杂的任务时,其实“践行者”是没有接到命令的,而“教练”这时却没有去寻找解决方案,这时“践行者”就替代“教练”做了决策:先等等看吧,反正责任不是我一个人顶着。

这样就造成了最后任务没完成,自己没成长的结果。

  1. ==“教练、践行者”各做各的事==

在工作时,接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任务。

教练:好像我也不知道这个任务该如何完成,既然这个任务是个挑战,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面对,避免因为能力不足导致任务无法完成,先尽快把任务进行分解。

践行者:开始分解任务

教练:先把自己能完成的完成。

践行者:完成了能完成的。

教练:不知道怎么做的,现在开始发散思维,更换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先从xx角度开始。

践行者:切换角度寻求解决方案,并反馈教练切换角度后的成果。

………………

其实当经过上面这一系列的过程以后,我们有可能还是无法把某个问题解决。

但努力践行过,和路过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其中, “成长速度” 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我们知道,刻意练习才能成长,变成高手。而“践行者”往往不喜欢刻意练习,因为很累,但“教练”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并鼓励“践行者”,“教练”需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目标,然后鼓励践行者向着目标出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