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韩寒的《青春》一书中看到一篇很引人深思的文章,标题是:为了食油,声讨百度。
大部分作家两三年才写一本书,一本书就赚一两万。这些作者们可能年薪才一万块啊朋友们,月薪八百啊朋友们,没有社保啊朋友,还得交税啊朋友,比你惨啊朋友。除了几个顶级畅销书作家,中国绝大部分作家都收入微薄,很多网络作家更是一天要写一万字,靠着千字两分钱的下载为生。
这年头谁他妈还在论分来卖东西啊朋友,你看五千字的新鲜连载只要一毛钱啊朋友,一毛钱你给叫花子都拿不出手啊朋友,可你免费看也就算了,怎么还能指责他们啊朋友,而那头可是六百多亿人民币身家的主儿啊朋友。请大家给中国的出版行业和作家们留一条生路,在你们为了石油的道路上,请放过我们的食油。
这两个段落写出了当年中国出版行和作家们的一个行业困境。现在互联网盛行,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便利性,想看什么书跟小说不需要到书店购买,只需要在百度上搜索书名便可下载全文,一分钱也不用花,也就是说写作者们一分钱也得不到。现在社会习惯用金钱来衡量一件事物是否有价值,而在网上下载作者们的知识产物却不用一分钱,那是不是变相地表示写作者们的作品一文不值呢?如果是的话,又为什么要把一文不值的作品放到网上让读者们去下载呢?我相信如果是忠实的读者,一定不会愿意让自己所喜欢的作家受这等屈辱。
从文学复兴的角度来讲吧。写作者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几十万字小说,如果得不到认可,得不到相对应应得的回报,谁愿意把时间花在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上?作者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吃喝住行,如果连吃喝住行都解决不了,他们也只能转行了,那从事文学的创作者们都转行了,还谈何文学复兴?
更加有趣的是这两段下面还有读者留下那个疑问:当作家这么不好赚,郭敬明为什么还那么有钱呢?(对了,忘了介绍。这本书是二手书,我是在二手书专卖网站上买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个拙见,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提出意见:
郭敬明8岁写作投稿,10岁获得第1笔稿费,18岁因新概念作文获奖出名,20岁开始出书,21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到2012期间还不停的写作,怎么说也是一个畅销作家了,更别说他06~09年(23到24岁)涉及电影行业,29岁(2011年左右)还参与了编剧导演。这几年间郭敬明成立公司,不断的拍电影,当导演上综艺,能做的都做了,能拓展的都拓展了,所以他做了那么多,又怎么会穷呢?
总的来说希望以后社会可以给予写作者们相应得的报酬,这样才不会含了写作者们的心,同时也祝愿以后文学界能够出现更多像韩寒、郭敬明一样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