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农历的佛诞。在农村每年都有大小佛诞。不过随着人们口袋越来越满,去亲戚家吃佛诞的人越来越少,加上现在提倡只敬神不请客,所以佛诞没有以前的热闹。
记得小时候,九几年那时还在读小学,姑妈家在另一个镇,路途有点远,还是和家人亲戚一起在傍晚的时候步行到姑妈家吃佛诞。那时物质匮乏,钱就少得可怜。所以佛诞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好吃的平时很少吃的,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路途再远算不了什么。记得那时吃完佛诞已经晚上了,还走夜路回来。还都是上坡路。走在山下的小路上那时想来应该是没有恐惧的。现在谁敢在大晚上几个人一起走夜路。
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有没有带来精神生活的丰富呢?对于没有意识到要提高精神生活的人来说,生活就是吃穿住行,会有人想着给自己充电?看书看电影健身学技能?应该是少之又少。农村的世事习俗比较多。但是我不是很了解。我应该去好好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真的应该好好了解自己从小生活的这个世界。很多困惑应该会得到解答。
宫里此时在放着南音,时不时插播着善男信女添的香油钱的广播。这也是农村特别的一个地方吧。从小到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记得读书那会,爸妈不在家,逢周末刚好初二十六,我都得去庙里拜拜。只是那时不会许什么愿。奶奶还在世的时候,都会叫我们三个姐弟跪着,嘴里念着保佑孩子快快长大。而奶奶不在了,我就会念着保佑全家身体健康。不敢许太多愿,怕得罪神明。其实佛诞的时候请的神明还是有好几个,我都不认识,只知道妈祖和关帝爷,而观音菩萨和土地公则每家每户的大厅都供奉着。那时的佛诞每家每户要交香油钱,才请得起高甲戏和电影来敬奉神明。那时一吃完佛诞,就拿起椅子奔赴看电影的地方,排排坐等着电影开始。那时很多电影都是武打片,释小龙,成龙,李连杰。到现在为止最有印象的应该是释小龙和郝邵文一起拍的电影,片名是什么不记得了。就记得兴奋的感觉。高甲戏小孩是不爱看的,大人特别是老人才爱看。所以电影是小孩的专属,高甲戏是大人的偏爱。到现在我爷爷还是爱看高甲戏。
小时候的快乐总是很容易就有,好吃的东西好玩的游戏好看的电影,无忧无虑,唯一担心的孤寂就是期末考试吧。我是小学每年都是三好学生吧。那时的奖品无非就是学习用品,笔盒铅笔本子计算机。记得好像六年级有奖学金,5块钱还是多少不是很记得了。小学的记忆对我来说还印象深刻,连幼儿园的也是。包括老师同学的名字长相都记得。是不是以前的记忆占据大脑太多内存,以至于现在想记些什么都不是很记得。太久没学习,脑袋也会生锈。我即是如此吧。
或许是内心的一点点自卑感作怪,我向来很少在群里发言。长时间和社会脱节,人际交往能力本来就不是很强,所以我有自知之明,唯有多学习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至少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