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1938年,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最初的校址就设在陕西汉中城固县的古路坝。
陕西汉中古路坝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是抗战时期中国著名的文化教育三坝。成都当时的供应比较好,重庆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供给尚可,唯独古路坝地处小乡村,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因此这三坝,当时人称“天堂、人间、地狱”。国立西北工学院师生的艰苦可见一斑。师生挤在筒仓式的房子里,依靠菲薄的“贷金”维持生活,穿着草鞋上课,晚上点着通心草为捻的菜油灯上自习。在这样的条件下,国立西北工学院坚持办学长达8年之久。
师生肩负国仇家恨,发愤苦读,志在报国。其时,西工学生师昌绪(材料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和高景德(电机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住在一个宿舍。师昌绪是开夜车的,吃了晚饭就去教室看书学习,一直到夜里两三点钟回宿舍。而高景德习惯于开早车,凌晨两点就起床去教室学习。所以师昌绪回到宿舍时,高景德已经出去学习了,所以他们两个人,几个星期、几个月见不着一面。
由于开夜车和开早车的人都衔接起来了,古路坝各处可见煤油灯灯光闪烁,通宵达旦,灯火彻夜不息,遂形成“古路灯火”一景。
1938年到1946年,从古路坝毕业了1400多名本科生,培养了师昌绪、高景德、史绍熙、李恒德等12位“两院”院士。国立西北工学院是当时西北地区学科比较齐全、师资阵容雄厚的高等工程学府,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乃至后来国家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如今,“古路坝灯火”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一代代西工大人身上薪火相传,永世不灭。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与西部电影集团、城固县府联合拍摄的我国首部校史电影《古路坝灯火》举办首映礼,将校史故事搬上荧幕。2015年教师节当天,影片登录央视电影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