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一带还存在有一百多头的野生大象。但从历史文献看,我国古代野象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分布地区也较广。如:
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安阳(今河南安阳)一带“象”在甲骨文卜辞中时有记录。①
《诗经》中提到西周、春秋(前770—前476)时期黄河流域的人们往往“用象牙装饰弓鞘”。②
《尚书》中也说:约在战国(前475—前221)时期,“扬州(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福建等地)上贡齿(象牙)革羽毛。”③
《汉书》: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南越(今广东、广西)献驯象。”④
以上记载,反映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约在两、三千年前曾有大象存在。但以后在华中也有少量发现。如:
刘宋、元嘉五年(428),零陵(今湖南零陵)江州(今江西九江)等地有野象出现。⑤
刘宋、昇明元年(477)蔡州(今湖北枣阳)出现了三头野象。⑥
南齐、永明十一年(493),武昌(今湖北武昌)竟存在一群九头大象。⑦
北宋、建隆三年(962)有象生活在黄陂县(今湖北黄陂)的山林中,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派人追捕,第二年捕杀于南阳(今河南南阳)。⑧
两年后,澧阳(今湖南石门)安乡(今湖南安乡)等地也有野象出现。⑨
以上资料说明自南北朝(420—589)到北宋初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曾有大象残存,但仍以南方产象为多。唐《北户录》:“循州(今广东兴宁、新丰等县)、雷州(今广东海康、徐闻等县)产黑象,牙小而红,可做朝笏。”
唐《岑表录异》:“潮州(今广东平远、丰顺等县)、循州多野象,…其中仅潮州一地就有野象数百头。”⑩
宋《岭外代答》:“钦州(今广西钦州)产象。”
宋《墨客挥犀》:“漳浦县(今福建漳浦)长时期地生活着很多野象,往往十数为群。”
但由于南方民众不断地伐林、开垦,森林面积日益减少,使大象没有足够的食源(每头大象每天要吃二、三百公斤的树叶和青草),甚至没有容身之地。于是它们不得不吃食山林边的农作物和随意践踏了一些庄稼,而潮州等地农民既设陷阱护卫田地,又用长竹竿系上火把有效地驱逐它们。因而象群往往被迫在道路上阻拦车马“行乞”,当它们吃饱了行人“施舍”的稻谷后便佯长而去。11
令人叹息地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华南大象已面临被残杀的悲惨境地。
如潮州、循州有人捕杀大象后“争食其鼻”,说它“肥脆味美”。12
钦州捕猎者竟在象群经常来往的路中安置“机关”,上悬利刃,当象踏中“机关”,刃便下击其身,击中要害必死。13
曾任宋代广州知州的李昌龄(937-1008)上书朝廷说,彼时“雷、化、新、白、惠、恩等州(今广东西南和广西东南)的山林中存在群象,有人捕杀取其牙。”他建议:“今后象牙由官府半价收购,严禁民间私藏和暗自销售。”14北宋朝廷竞接受了他的意见。可见当时封建统治阶级采取了准许和鼓励民间任意杀害和猎捕大象的恶劣政策,以致当时我国的珍贵野象急剧减少。
及至明代,虽然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说:当时广州府(今广州)和云南省“野象多至成群”15但也可见,我国华南野象的分布地区在日益缩小。
我国古代大象被捕驯服后,除作观赏外,还被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战:楚定公四年(前507)楚军于郢(今湖北江陵北)烧火把系在象尾上以奔杀吴军。16
北周军队进攻江陵,后梁用两头大象身披铁甲,背负楼车,系上利刃,进行冲击。17
明代,云南有酋长“平时畜象骑座,战时用为前阵”。18
二、运输:云南的一些“豪族名家”曾养象“负重致远”。19
三、导行:晋代皇帝每当出巡时用象车在前导行,藉以测试桥梁牢固程度,以求安全。20
四、象舞:唐明皇(685—762)教象舞。21又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宴请南汉使节时设象舞,“乐动,象即随拍踏动,皆合节奏。”22
五、仪仗:明代宫廷每天举行早朝时,午门外用大象六头“夹宫殿台阶而立,见者乃肃而拜”,还用作郊外祭祀时的仪仗。23
六、赠礼:吴国孙权(182—252)曾送两头大象给蜀主刘禅(207—271)。24
象在陆地动物中身体最重,一般约五、六吨左右。
由于象的用途较广,又是珍贵动物,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有人写文章赞颂它。如晋代文学家郭璞(276—324)曾写《象赞》一文,说它:“身体魁梧,肉兼十牛”。还说它眼睛小,鼻子像尾巴,行动起来它如同一座移动的小山:“目不踰豖,望头如尾。动若丘徙”。25概括而又生动地描述了它的形体特征。
有趣地是,象虽然是庞然大物却惧怕狮子。如: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宋军同林邑国(今越南中部)的象队作战时节节败退,于是制作了一些“狮子”,在交战中竟使对方“大象惊奔,军队溃散”。26
又如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在大都(今北京)某天打猎后乘象车归来,宫廷演员表演“狮舞”迎驾,致使大象惊骇,狂奔不止,幸亏一些士兵拼死相救,才使忽必烈脱险。27
大象虽然性格温顺,但处于发情状态的雄象,却常常对人造成伤害。如北宋前的燕京(今北京市)曾有一头雄象“蹂践死伤数人”,被官吏杀死。28处于同样状态的野外雄象也“逐人”,“以鼻卷人掷杀”,29甚至“蹂践人至骨肉糜碎而去。”30
笔者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考证,初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古代野象曾分布到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由于古代该地区皆属于热带气候,以后逐渐变冷转为温带气候。
加以中国人口的密度逐渐增多,以致在人类伐林、垦荒和猎捕等压力下,大象不得不逐渐由北向南后退,直至最后退到云南南部。滇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炎热而又温暖,终年绿树常青,大象食料丰富,人类压力减轻,栖息条件良好,便在那儿及其附近地区(中缅边境)残留了下来。
但在1938年云南《镇越县志》(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中仍有当地猎户不断捕杀大象“取其牙鼻”的记载,从而反映出我国仅残存在云南南部少量的现代大象仍在日趋减少中。解放后,我国政府采取高度重视和保护大象的政策。
据上世纪70年代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在云南及中缅边境的西双版纳及其附近地区共计还存在10群、计146头珍贵的野生大象。31
注:①胡厚宣:《甲骨文合集》。②《诗经·小雅·采薇》。③《尚书·禹贡》。
④《汉书·武帝本纪》。⑤《宋书·符瑞志中》。⑥《宋书·五行志》⑦《南齐书·祥瑞志》。⑧《宋史·五行志·四》。⑨⑩11《宋史·五行志》。12《北户录》。13《岭外代答》。14《宋史》卷287《李昌龄传》。15《本草纲目》卷五十《兽类》。16《左传》:“定公四年”。17《周书·杨忠传》。18《隆庆云南通志》卷四《地理》《物产象》。192021232425《古今图书集成》第520册,第60卷《象部汇考》22《岭表录异》。26《宋书》卷76《宗慤传》。27《元史》卷179《贺胜传》。28《癸辛杂识》:《四库全书》1040册。29《岭外代答》。30《墨客挥犀》。31谭邦杰:《中国的珍禽异兽》·《西双版纳的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