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如懿,是伴随他(乾隆)多年,深知彼此心性,又真正和自己一样,是富贵锦绣林中心的依然孤寒之人。他们那时多么年轻,都真诚的相信,可以一起走到岁月苍老的那一日。”———流潋紫《后宫如懿传》
在电视剧《甄嬛传》里,饰演青樱的演员面目粗俗不讨喜,导致作为《甄嬛传》骨灰粉的我一直无心去看其姊妹篇《如懿传》。最近却因种种缘故,终于开始读这套书。加班加点,终于读完。掩卷之下,感叹历史,对照人生,内心起伏。
《甄嬛传》里,乾隆皇帝因生母地位卑贱,无依无傍,所以一切靠自己筹谋。他讨得钮祜禄甄嬛的欢心,终于一朝坐上皇位,成为九五至尊。如懿(即青樱)是乌纳那拉氏皇后的表侄女,这个身份成就了她和乾隆的一段姻缘,也导致了她悲剧的一生,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因为少年时的凄凉经历,乾隆饱尝了人间冷暖。百般历练中,淬取了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性格,但也桀骜不驯、只相信自己。如懿对他的爱情最后不知何去何从,也是由于乾隆的这种性格造成的。
如懿和乾隆从青涩的年华开始,两人萌生最纯、最真的情感。她的坚定不移和率性直为是乾隆所最喜欢的地方。她是皇帝的爱情,也代表了皇帝本人的一种纯洁。为了保得她周全,皇帝给她皇后的位置,甚至不惜因此与太后相悖逆。感情的初期,两人不可谓不真切,但在权利与富贵的逼仄碾压下,激烈碰撞,直到最后,两个人相看生厌、相对无言。
误会带来伤害。皇帝身在局中,被乱飞的花朵迷了眼,难以走出来反思一下自己和如懿的感情。他非常不喜欢如懿的“不顺从和不安分”,却没有能力窥探这种情感的来源,只有把这种憋屈发泄在如懿身上,失了人君的身份。哪怕是如懿说一句话,都能导致乾隆最心底的厌弃与愤怒。她的一句“最羡慕的就是寻常百姓”传到了皇帝耳朵中,皇帝便怒从心中起,恣意妄为,动手就打。那时刻,他只是像一个普通的丈夫,表现出寻常人的情感失控。其实,如懿说的何尝不是真话。如果未曾做皇帝和皇后,只做了普通的百姓,两人更有可能会携手走到生命的尽头。
不过照书中的观点来看,最后能走到一起又如何,走到最后的也不一定是真心实意,“不过就是一种缘分,安守着过日子罢了”。这话倒也是朴素,我为这话的真挚所动,唏嘘不已。
身在皇权的漩涡中心,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因为宫廷斗争,从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你不争,只有死,你若争赢了,最后是人前光鲜、身后凄凉。久为中宫之首,如懿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纯洁无瑕。但是皇帝是一个情感有缺失的人,他以为可以在长大以后,用万能的权利来实现一种感情的完满。他不能接受如懿的“不纯”。身处皇家,加上性格使然,两个一起经历青葱岁月的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得善终的命运。到后来,逝者如斯,乾隆那颗多疑的心终于放下戒备,这才体会到了如懿的好处。可是这时候,两人已是阴阳相隔。皇帝的心境,只是“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罢了。
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 “顺从体贴下面是说不出口的腌臜心思,污秽手段”。当皇帝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被权利的迷雾障了眼蒙了心,但却已经再没有像如懿那样真心对他的人了。黄金屋白玉梁也换不回来的一份真情,就这样永远的失去了。
作者流潋紫可能是为了增加宫斗的分量,为了更多地调动读者的感情,在全书最后才让最大的反派人物——令妃——死掉。这个《如懿传》中的令妃和《还珠格格》里那个令妃娘娘完全不同。她心思缜密狠毒,为自己的道德制造了无数罪恶。皇后如懿亦是她的手下败将。
在权利即是一切的皇宫中,有些人丧失了底线,泯灭了人性;而有些人仍存留一些人性的美好。正是这最后的一点底线,如懿没有对令妃赶尽杀绝,结果导致其羽翼日益丰满,让自己间接死于她手。对照起来,毫无人性的令妃却生存的更久,且活成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儿女成群,位高权重,皇帝盛宠。尽管到最后皇帝得知真相,赐死令妃,但她的人生也曾繁华过,她的儿子还做了下一任皇帝,而且斗赢了自己的主要领导——后宫之主如懿。不知是不是这样安排更加好看,更加耐人寻味,反正作为读者的我,是不喜欢这样的结局的。
皇帝的真心只给了如懿,也是最希望她能够如皇帝的意。事与愿违,最终皇帝没有如意,如懿也不如意。天王贵胄尚且不能如意,这世上究竟还有没有如意的事,如意的人?书中这样写道:“只有如懿,是伴随他(乾隆)多年深知彼此心性,又真正和自己一样,是富贵锦绣林中心地依然孤寒之人。他们那时多么年轻,都真诚的相信,可以一起走到岁月苍老的那一日。” 可能两人都对感情的纯洁太过在乎,情感的洁癖导致了最后分道扬镳,还陪上如懿一条性命。这样对美好的向往,是不是代价太大?是不是不切实际?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也提出了一个天问:所谓的真感情存在吗,如果存在,能长久吗?
尽管全书有些地方堆砌浮华,但依旧不失为好的作品,值得一观。流潋紫描写皇族富贵繁华的种种,化用古诗词作品的功力,不可谓不深厚。在剖析人性的精准独到处,亦是可圈可点,让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