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笔下的故事,往往是一个社会的表征,通过群像故事的递进发展,而展现出社会的多面,不同的人群代表不同的社会面,有庸碌的人,有离经叛道的人,有上流社会的人,也有低层社会的人。
毛姆本人把《刀锋》归类到小说这一分类下,而书中故事却是以毛姆为第一视角展开。很多人更愿意把它归类为毛姆的自传,而在书本的开篇,其本人也多次强调这所有的故事大多真实。但无论如何归类,是小说,还是自传,都不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
毛姆在结尾这样评价故事主人公拉里“他没有抱负且淡泊名利,出名只会让他倒尽胃口,因此可能满足于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忠于自己。”“他为人太过谦虚,不愿当别人的榜样。”拉里和作者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多少有些相似,都是忠于自己且勇敢行动的人,放得下世俗的身段,也勇于尝试求索的苦。
或许这些主人公真正的影子就是毛姆本人,他在小说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年人鲜少会想到,年轻人对我们的评价可能既无情却又中肯。”多数成年人在经历半生以后,对事对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既定规则,也往往自觉清晰明断,早把世界看得透彻。在对待别人尤其是晚辈提出的建议和看法时,往往是有礼貌的应付,极少有真正听进心里去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快速变迁,年轻人所掌握的信息可能更广于年长者。所以他们的看法及评价更能代表整个当下,在年长者听来不悦耳的话,往往可能就是事实本身。
生活本身往往苦不堪言,事实也往往惨不忍睹,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我们要坚持自己,不受他人看法所影响,但在也并非要做一个固执己见的人,而要学会做筛选,从不同的侧面完善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丰满完全的人。
毛姆对于爱情和婚姻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拉里与青梅竹马解除婚约独自游历世界寻找自我后,姑娘伊莎贝尔嫁给了那个一直倾心于自己的人,在时隔多年和毛姆再碰面时她对作者说“我想我不是真的爱他,但就算没有爱情,生活还是过得下去。”
你可以说伊莎贝尔是一个物质的、现实的人,但你绝说不出她有什么错。她果断决绝,有明确的想要的生活,拿得起放得下。迈入婚姻生活后的她,还是那样天真乐观,甚至更加自律。她乐于享受丰饶的物质生活,却也能接受财富破灭后的现实,从始至终没有表现过崩溃和自暴自弃。
作者也藉由伊莎贝尔母亲的口说过,婚姻依照社会地位、财富和社交圈来安排,绝对远好过仅因两情相悦就结婚。这其实也就是常说的门当户对,在经济腾飞前,长辈们也都在说只有门当户对才是合适,当某天经济开始走上高速路,大家的眼界变得更广,传统观念被当成束缚,裸婚、凤凰男成为风靡一时的新热词,但随着经济趋向平稳,门当户对又被提起。婚姻究竟该考究哪些方面,可能始终不会有定论,都是个人选择罢。
物质是任何生活的基础,甚至多数人一辈子都在为温饱而奋斗。爱财不是什么人咬狗的新鲜事,甚至追求财富是这个世代全民所向。而当爱情和物质不能两全的时候,如何选择却势必会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决向。选择前者的人不必苛责后者,选择后者的人也不必嘲讽前者,大同社会也是由千千万万的不同所组成,我们要尊重每一种选择,人生要素的排序不是只有一种,也没有标准队列,执不同观念的人都应该有更包容的心态。
在感情里最忌讳的就是自我感动,很多人享受的就是自我牺牲的满足感。毛姆说“自我牺牲的情感足以压倒一切,就连欲望和饥饿都相形见绌,这是对自我人格的最大肯定,就算因此走向灭亡也在所不惜。”
刚开始并不理解拉里为什么会放弃眼下看起来非常好的生活,青梅竹马的爱人、高薪的工作、熟悉的环境,而要去探明他脑子里虚幻的“自我”。但看到最后却有些羡慕他的勇气,除了勇气还有无需付出辛劳就能满足生活的财富,拥有财富+时间的双重自由是幸运的,更幸运的是他还有想要去做的事。
毛姆的书总是引人深思,读完一个故事的同时,好像也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冲刷,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理解都更深一些。或许这就是一个好的作者,在故事里融入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并且藉由作品传达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