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是中暑的高发时期,尤其是老人、小孩、体弱的人群、高温下工作的劳动者,为了预防中暑,家中和外出时最好准备一些有效的药物。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那些预防和治疗中暑的方法吧~
首先什么是中暑呢?很多人认为中暑就是热着了,可没那么简单~
中医把中暑分为阳暑、湿暑和阴暑三大类。阴暑是因夏天受寒引起的,如食用生冷食物或过度吹空调导致的感冒;阳暑则和西医对中暑的表述基本相同,即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人体出现体温调节障碍,患者常有身体排热不足、皮肤干热、肌肉松软、虚脱昏迷等症状;湿暑是湿热天气中出现的类似中暑的症状,患者一般有胸口憋闷、头晕、腹胀、呕吐、腹泻等症状。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治疗中暑的药物吧!
1、清暑益气丸
清暑益气丸,中成药名,祛暑剂,具有祛暑利湿,补气生津之功效。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症见头晕身热,四肢倦怠,自汗心烦,咽干口渴。清暑益气丸能生津益气,很适合那种因为体质虚弱而中暑的人群。
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2、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是我们比较常用的一种去暑中成药。解表祛暑,化湿和中。主治四时外感,中暑头晕,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藿香正气水最适合因为暑热夹湿而引起的中暑。
分为胶囊和口服剂两种,一天服用两次,儿童减半。
3、十滴水
适用夏时中暑、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患者。烈日下劳作、旅行时,凡有烦热之感,均可口服十滴水,能消暑解热。
成人每次取十滴水10-20滴滴入一杯白开水中,搅匀服下。儿童用1-2瓶倒入洗澡水中,可防治小儿生痱子。
4、六合定中丸
六合定中丸,中成药名,祛湿剂,具有祛暑除湿,和胃消食之功效。用于伤暑湿,宿食停滞,寒热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
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5、六一散
六一散,中成药名,祛暑剂,具有清暑利湿之功效。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可治痱子。阴虚、内无湿热者及孕妇忌用。
调服或煎服,一次6克,一日1~2次。
6、人丹
含薄荷脑、桂皮、冰片、砂仁、泡姜、人造麝香等,具有开窍安神、清热祛暑、解毒辟秽之功效。主治中暑受热引起的头昏脑胀、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症。若患者是因为暴晒而中暑,那么就可以使用仁丹来缓解中暑的症状。因为仁丹中含有薄荷冰,这种成分可以起到醒脑、散热的作用。
成人每次口含5-10粒,儿童适当减少。因感冒引起恶心等症时,不要服用人丹。因仁丹中含朱砂,可能会造成胎儿畸形,准妈妈不要吃。
外用类防暑药
1、 风油精
清凉止痛,驱风止痒。预防中暑,或暑天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蚊虫叮咬、晕车不适等。
外用涂擦头额或太阳穴处;也可以鼻嗅之。孕妇及3岁以下儿童慎用;勿将药液滴入眼内。
2、清凉油
清凉散热,醒脑提神,止痒止痛。防暑降温,或伤暑引起的头痛、头晕、晕车等。
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药物,还需要注意他们的用药禁忌喔~
藿香正气水只能治“湿暑”
藿香正气的功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只有在湿暑的情况下,服用藿香正气才是有效的。另外,成人酒精过敏者和驾驶员慎用。给孩子用时,注意不能用原液,要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服用。
防暑治暑药不能天天喝
很多家庭会常备板蓝根、夏桑菊颗粒,尤其是后者,因为口感较甜,一些老人和孩子天天喝,这么做能行吗?夏桑菊颗粒的主要成分是夏枯草、桑叶、菊花,这三味药性辛凉,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需要指出的是,有人以为喝十滴水可用于预防中暑,其实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十滴水只需在发病时服用,而且多用于病程仅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的急症,不能当成预防用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服用的药物要在肝脏内分解代谢,用药不当会加重肝脏负担。因此,即便是对症治疗,用药时间也不建议超过一周。
出汗时慎用风油精
风油精可以缓解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以及蚊虫叮咬等症状。出汗时不宜使用风油精,因为风油精含有薄荷脑、樟脑等芳香剂,这些成分会通过汗腺被人体吸收,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应慎用此药。此外,孕妇、新生儿、皮肤有损伤及溃疡者禁用风油精。
好了,关于中暑我们就说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