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时分,一位年轻的女性来找我,说:你是学心理的,你来帮我分析一件事情。然后就绘声绘色地详尽地讲了自己在婆媳关系中的烦恼。这是一个我多次听到过的故事。但是我还是认真听着,同时在思考怎么回答才符合咨询规则,同时又让来访者感觉到有收获,从而能妥善解决这个看来在短期内是无法逃避的问题。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想起了曾经每天我去办公室的路上,会路过一片很美的荷塘,每次从那里经过,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感慨,淤泥是莲花的营养。今天,我脑海里泛起这句话:凡经我眼,皆是风景。既然是需要我们承受的,那我们就不要辩解什么了,勇敢地默默地承受即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看看会有什么变化。我分享自己的感慨,年轻的女孩说:是的,该我承受的我就要承受。
正如儿时吃完苦涩的药,就需要吃糖来平衡苦一样,如今,每次听到无序的负能量的唠叨和吐槽之后,我就要读几首诗词来消化掉情绪中的不良元素。今天读到三首诗:第一首是摇光的《无题》:
知音何处觅和弦,摆罢珍珑唯自填。
墨染薛笺皆旧忆,白描潘鬓到新年。
孤吟泪落相思雨,独饮杯承不恨泉。
了悟兹心亏苦口,遂甘消瘦在梅前。
这是摇光应“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为主题写的一首诗。高度概括,很精彩,用一首就完成了八个主题。
接着又读到摇光的《薄幸▪ 春恨》:
新来花事,未曾见,轻红艳紫。
恨春晚,东风无信,堪怨今年青帝。
怎奈何,梅雪凋残,枯枝落索凄凉意。
岂敢问离人,伤心怀抱,应有千般滋味。
冬去也,空遗憾,留不住,镜花虚岁。
流光真似水。
朝夕长逝,有谁能作龙门鲤。
世情薄纸。
叹平生辛苦,何如觅酒寻长醉。
千金散却,先换三分欢喜。
每每读到这样的精彩作品,我就很感慨。要不说诗人为什么很引人注目呢?!要不说诗词作品那么经久不衰呢?!诗人的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确实价值非凡。明明是忧郁烦闷的负能量,经过诗人的加工忧愁便成了一个艺术品。我脑海里浮现出拔丝地瓜中那晶莹透亮还很甜美的糖丝,又想起在大学时的化学实验课上做玻璃细工,一个普通的玻璃管在经过火烧然后又曲折扭转之后成为一个精美的造型。诗人的劳动就是将粗砺的苦涩变成了细腻的甜蜜,将普通的千篇一律变成了多样的精美绝伦。
曾经有一位诗友多次说:怎么每首诗作,你都赞美?!是不是太虚伪了!我倒是很奇怪诗友如何会问这样的问题。其实我确实是觉得每一首作品既然被创作出来,就有其价值,更何况能读到让人有所悟有所感的作品。我告诉这位诗友:你知道我在我的学校的名言是什么吗?!就是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滴露珠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很可爱,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力。
例如有一次正为琐事忙乱中,忽然读到诗人张海峰的新作《画堂春》:半宵雨梦晓听真,余寒尚自侵身。莫嫌无雪兆来春,梢上梨新。/落瓣已陈风径,窗虚只待春魂。料应雁燕理归云,何日归人。还有特别相应的照片,显示着“落瓣已陈风径”,顿时感觉这首词所呈显的意境化解了无聊的琐事所带来的倦怠,由此体会到了这个作品达到了字字珠玑的美感。
诗友黄忠棋,也是一位画家,分享了作品《春风》:桃花浮碧水,相拥入梦柔。/彼此本无意,不过因春风。一位读者对该作品表示称赞,同时也有诗友从平仄和韵脚方面质疑。于是,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了各抒己见的交流。
表示赞扬的读者说:我说好的原因,是因为想到之前的自己,因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做了很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现在能有机会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虽然很难,虽然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但是挺有幸福感。这首诗触动到我内心深处,所以忍不住表示赞叹。 另外,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对仗、押韵、平仄有时候并不重要。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还有读诗当时的心境不同。我现在主要就看第一感觉。
摇光说: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老家。其实也挺美的。写诗的人也会发展变化,开始想什么说什么,后来务于工巧华丽,又后来偏爱古拙素朴,都是有的。个人感觉,对自己诚实就好。
后来作者介绍了创作背景:去年春我去上海考察,想设一个办公室。记得那天和一位朋友一起逛了虹口日租界,两人分别后我继续步行经过日租界一个小公园,有小片桃花开的不错。那时正好几朵桃花被风刮落浮在一个小水池水面上,挺有意境,然后我就有感在手机上敲了这首“歪诗”,倒是也代表了那一刻的创业奔波状态,以及当时去上海考察的特定背景。我本无意上海,但当时因为某些原因还是要去一下,这就是所谓“无意”和“春风”。大概师弟在上海的创业经历可能正好和我那时创业心情契合,应该也是巧了。可能是因为在上海创业经历有相同的地方,所以他就读进去了。作品表面是几句诗,其实里面是发展的不易。
经过如此交流与探讨,关于这首诗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也由此体现出了一首作品在创作者、欣赏者以及作品自身三个维度的价值。
诗人徐翀曾经聊起自己的创作体会,说:其实我写作不是刻意为之,有的人能命题当场作诗填词,我做不到这样。往往是一个画面,一番景象,一段音韵,触动我内心感受后,我就会顺口而出一个作品。其实这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有当时的故事背景,所以严格来说,我写的,不过是纪实而已。古人云诗以咏志,歌以怡情。志向也好,情怀也好,都是因人而异,万难有统一标准的。谈论诗歌,品评诗歌,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在我看来,只要是能言志能抒怀的诗词,都坏不到哪里去。而纯以艺术水平来讨论诗歌,则是我无法做到,也没有兴趣去做的。
深以为然。所以我一直认为诗词阅读的第一阶段就是按照诗词的本来面目来赏析,第二阶段才是在交流探索中让词语成长。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学者们有很多观点,颇有见地。近日读到薛仁明先生的观点:中国人一向不强调哲学思辨,中国人在意的是你的生命状态。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在意生命状态,所以才会出现中国人特有的“气象”。在中国的系统里面,外表上有些缺陷,我们并不在意,我们在意的是你背后整体的气象。当我开始和你讨论哲学、思想的时候,我必然要很认真地进入思考的状态,我的大脑要不断地运转。可是当我看一个人的气象时,我不是用大脑,我是凭借自己的感受。“感受”就涉及到整个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一个非常大的分野和判别,中国所有的东西都是先从感受这个点出发。
诗词作品就是创作者的一种气象的“固化”吧,而读懂的人就是复活了创作者的气象,这个审美过程和体验也是很难得的呢!
最后分享两位诗友的作品,作为总结。祝愿诗词的创作者和读者能够相互理解,在审美体验中感觉到尘世生活中难得的哪怕是短暂至须臾的那一刻静好。
言怀
文/李德胜
人生原一梦,何身是吾身?
万般皆赝品,唯有慈悲真。
和李德胜《言怀》
文/ 二哥
慈悲亦非真,吾身聚散尘。
万象虽空幻,枝头且就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