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生出这么笨的你!”你是不是也被“智商论”洗脑了?

说到智力,重要的不只是我们得到什么,还要看我们用它做了什么。

自满、宿命论、低要求以及想要立即得到满足的愿望,会阻碍孩子去了解他们所不懂的,并降低他们学习的努力。

即使有了高IQ、情商和实用性知识,你仍有可能不会成功。

天赋并不像奶油一样会自动上升到顶端,成功取决于动机和决断

1921年,心理学家开始跟踪调查智商处于顶端百分之一的1500多名儿童。孩子们刚开始很好,聪明、身体健康、善于社交且适应性很强。随着他们进入成年,大多数在当时传统意义上都变得成功:男人进入职场而女人成为家庭主妇。

但是,有些很有天赋的男人没能够达到他们最早的期望,辍学或是随波逐流到了低水平的工作。

当心理学家将100名最成功孩子与100名最不成功的孩子相比较时,他们发现是动机造成了不同。

成功的人有雄心、社交活跃、有很多兴趣,并得到他们父母的鼓励。最不成功的人只是得过且过。这两组人之间并没有平均的IQ差异。

在智力任务中,自律和努力学习的动机取决于你对智力与成绩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强烈地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多年来,心理学家研究了兖州人与美国人对成就的态度,比较了大量来自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仙台(日本)、台北和北京的学级制学校的儿童、家长和老师的样本。

1980年,亚洲儿童在一系列数学和阅读考试成绩上远远胜过美国儿童。在解决计算和词语问题时,实际上差距很大,北京分数最低的学校也比芝加哥分数最高的学校强(在阅读分数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差距。)到了1990年,亚洲儿童与美国儿童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只有4%的中国儿童和10%的日本儿童数学分低于美国儿童的平均分。

这些差距不能归因于教育资源,中国的设施要差得多,而且每个班的学生比美国的多,平均而言,中国的父母经济水平较低,且受教育水平也较低。这与普遍的智力能力无关,美国儿童在一般知识考试中也与亚洲儿童一样有知识、有能力。

不过,这一项研究发现,亚洲人与美国人在态度、期望和努力这些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对智力的观念。美国的父母、老师和儿童比亚洲人更相信数学能力是天生的。美国人倾向于认为,如果你有这种能力你用不着很努力,而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努力也没有用。

标准。美国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标准低得多,他们对于100分的考试只要求过了平均分就很满意。相反,中国和日本的父母只有在考高分时才会高兴。

价值观。美国学生不像亚洲学生一样看重教育,他们更满足于平凡的工作。当被问及如果有一个巫师可以给他们任何想要的,他们会要什么,超过60%的中国五年级学生回答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你能猜到美国儿童要什么?大部分都说钱或财物。

成绩、IQ和自律

你有了在智力上成功的动机,你还需要自律才能达成目标。但对自律这个重要特性的研究至今仍很少。这一事实促使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和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IQ与自律,哪一个更好地预测青少年的学习成绩。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他们对以所极有吸引力的学校的8年级学生进行了研究。

在学期开始,他们给每名学生评了自律分,这个评分是根据一个大范围的评价来打的,包括自评、父母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和问卷调查。

他们还增加了一个能衡量自律的行为:青少年延迟满足能力。青少年要在两个行为之间选择:使用掉信封里的一美元,还是一周后用这一美元换来两美元。

通过研究心理学家发现,自律对最终的学习等级的影响比IQ要大两倍。有很强自律能力的学生比起更加冲动的学生来说,最终能得到更高的学分和考试成绩,并更有可能被录取进入有竞争力的高校。

那么,究竟孩子为什么不能建立良好的自律系统?

高IQ就能保证创造性?

其实,个性更重要。

创造性被看做思维最重要的特性,但高IQ并不保证创造性。个性似乎更重要。

创造性的人不过度关注别人如何看他们。他们愿意冒着被嘲笑的危险,提出一开始可能显得愚蠢或没谱的想法。

譬如,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研究被很多人忽视或贬低长达30年之久。但她确信她能显示基因是如何四处传播并引起遗传上的突然变化。1983年,当麦克林托克获得诺贝尔奖时,评委会称她的工作是我们时代第二伟大的遗传学发现,仅次于DNA结构的发现。这就是不墨守成规的个性。

创造性的人对新的经验很开放。他们注意到有时现实与期望相矛盾,而他们好奇这其中的原因。

比如,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注意到屏幕上有奇怪的发光。其他人早已看见这个光,但他们忽略了它,因为它不符合他们对阴极射线的理解,伦琴研究了这个发光,发现它是一种新的射线,因此发现了X射线。这就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好奇心。

那个想象的灯泡在孩子脑中出现后,你还得鼓励并陪伴孩子努力“工作”,以使他们的启示持续。这就是任何可贵的性格都拥有的持之以恒的心

对智商的推崇或相信智商对自身的限制,让身为父母的我们羡慕“别人家的聪明孩子”,潜意识告诉我们即使再努力,“笨孩子”就是比不上“聪明孩子”。

我们越来越忽视去建立孩子的自律性,并无意识的暗示孩子智商的重要性。孩子能否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取决于父母。

很多人以为他们在思考,而其实他们不过是在重组已有的偏见。

——威廉·詹姆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都希望养育一个聪明的孩子,也都知道孩子智力的健康发育非常重要。虽然智力和聪明我们一直挂在嘴边,可是智力到底是什...
    风叔UncleWind阅读 4,941评论 0 4
  • 和刘去高新区吃了顿烤肉。晚上十一点铎哥发了消息,很惊诧感觉挺突然的。 想想觉得自己一年多什么都没学到,没什么技能,...
    长玉行阅读 832评论 0 0
  • 六神磊磊对金庸和古龙的不同有很精彩的分析,他说,金庸写的是人间太阳剑,而古龙写的则是天涯明月刀。他从全局概...
    飞来飞去地飞阅读 5,599评论 1 2
  • 老妈的第一盆吊兰是我上小学时候偷来的。在一个二层楼的平排房,有个织毛衣为生的女人,因为手艺好也因为价钱便宜,小...
    Always十月阅读 2,726评论 1 1
  • 我们都有许多回忆,快乐的,悲伤的,平静的,难堪的,尤其是我们的思维安静下来时,它们就会像个精灵跳入你的脑海。快乐的...
    黑文字阅读 1,05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