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伴学: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堂中,做AI无法替代的教育者

情绪伴学: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堂中,做AI无法替代的教育者

      听完何捷老师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我特别注意到这样一个教学关键点:“及时反馈,而不是评价,提供情绪伴学。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关键能力,孩子离不开你,这是战胜机器的核心能力。”这句话揭示了未来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时代,人类教师的情感联结能力将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瑰宝。

什么是情绪伴学?

      情绪伴学不是简单地评价孩子“真棒”、“很好”,而是真正走进孩子的思维世界,与他们共同探索、共同惊喜、共同成长。它是一种教育姿态,要求教师成为学习旅程中的同行者,而非评判官。

      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中,情绪伴学体现在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感受蒲公英宝宝的“旅行”。当孩子想象风吹蒲公英的场景时,我们不会简单地说“想象得不错”,而是会惊叹:“飞到原野上,天啊,它的家可太大了,四周都是你的家!”这种反馈瞬间拓展了孩子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学习情感温度。

情绪伴学的课堂实践

      以蒲公英妈妈为例:当孩子们了解到蒲公英借助风力传播种子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可是到处飞,安不安全呢?植物妈妈的办法周到吗?”继而揭示“妈妈准备了降落伞”的奥秘。这时孩子们的眼睛会发亮——原来植物妈妈如此聪明有爱!

      我们可以继续伴学:“有了降落伞,我们安全了,蒲公英宝宝有了降落伞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继而自然地引导:“我们给蒲公英宝宝送祝福再读课文。”这种教学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输,而是充满情感体验的共情学习。

        再以苍耳妈妈为例:在讲解“挂”这个关键字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哪些动物被挂呢?一只小马来了,赶快挂住,一只小狐狸来了,快点挂住...”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想象,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识,更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我们可以继续启发:“小兔跳到草丛里,苍耳就跳到草丛里,小马跑到草原上,苍耳就跟着跳到草原上。”这种教学方式让文字活起来,让知识有了温度。

为什么情绪伴学无法被AI替代?

      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海量知识,可以生成精美课件,甚至可以模拟对话,但它无法真正理解每个孩子眼中的光芒代表什么,无法感知课堂气氛的微妙变化,无法给予真正的情感回应和共情。

      当孩子担心蒲公英宝宝飞得太远会害怕时,AI可能会给出科学的解释,而人类教师会感受到这份担忧背后的善良,会说:“别担心,蒲公英宝宝很勇敢,它期待着 adventure!”这种情感共鸣和价值引导是AI难以企及的。

如何做好情绪伴学?

        首先,放下评判,注重过程。不要急于评价孩子的回答“对”或“错”,而是关注他们的思考过程,给予建设性反馈。

      其次,共享惊喜,激发好奇。与孩子一起对自然界的奥秘表示惊叹:“哇,原来如此!”这种共同的好奇心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再次,创设情境,体验共情。引导孩子站在植物宝宝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乘着风飞向远方,会看到什么风景?”这种角色代入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最后,给予安全感,鼓励探索。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不怕犯错,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想象。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思考教育的本质。知识传授的功能将越来越多地被技术承担,而教师的核心价值将越来越体现在情感伴学、价值观引导和创造力激发上。

      《植物妈妈有办法》不仅是一篇科普课文,更是一个情感教育的载体。通过情绪伴学,我们不仅教会孩子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好奇、关爱和探索的种子——这些种子将来会发芽成长,成为他们面对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让我们做那个AI无法替代的教育者,用情感的温度照亮孩子的学习之路。因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只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相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