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你得其法、得其道了吗?——读《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


阅读时,你是走神了,还是入神了?

读着、读着,就看到了一幅画。王维诗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一个直,一个圆,简单的线条,与旷远荒凉的环境构成一幅画。如果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就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境。

读着、读着,就身临其境了。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读者如果是海燕似的人物,仿佛听见同伴的高兴的歌唱,态度就会更加坚定,这就是一种受用。

其实,文字是一道桥梁。作者和读着站在桥的两头。作者创作前,必然对人生有所见、有所感。经过构思,在作好想象的安排(文艺)之后,他动手写;选择那些最恰当的文字,把它们集合起来,经过审查,反复增删;最后,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读者看到这些文字,但看见这些文字并不是真正目的,而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透过文字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你走神了,可能是另一种入神。一种没被文字约束,用读者细致的心灵去走入那一幅画,去走近作者描绘的那一个场景,以读者之心感受作者之心,最后,心与心相通了。

另外,我们说的要有敏锐的语感,就是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有了这种语感上的准备,才能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了解故事与欣赏文艺,中间应该问个“为什么”

文艺作品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因这些事物而感到,感动之外,不再有别的什么。这样,我们不过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已。其实,我们应该处于主动的地位,对文艺要研究,要考察。看看它为什么能感动我们呢?同样讲到这些事物,如果变更一个说法,是不是也能感动我们呢?

在看一些影视剧时,往往有一些人被其中生离死别的场面感动而流泪,但是另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段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反而对某个景物特写、某个角色的一个动作赞赏不已。前一种人着眼的是故事,后一种人却着眼的是艺术。这两种人的差别在哪里?

了解故事与欣赏文艺,中间隔了个“为什么”!我们在欣赏文艺的时候,一旦被震撼到了,悲伤的不能只掉几滴泪,开心的不能只捧腹大笑,停留在感受的层面上。而是要来找找这是“为什么”。文字作品中,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得说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要得说出不好在哪里。

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切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这就是欣赏,这就是有了欣赏的能力。而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这种能力的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正如看图画听音乐一样,起初没有门径,只看见一堆形象,只听见一串声音,必得受了内行家的指点与诱导,才渐渐懂得怎么看,怎么听;懂得怎么看怎么听,这就有了欣赏图画与音乐的能力。


精读与略读,二者均不开偏废

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地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唯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阅读时,总得像精读时候的阅读那样,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应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以检验解答得对不对;如果实在无法解答,那就径看注释或参考书。不了解的处所都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全书的各篇或各章各节,都该照此办法。

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必须脚踏实地,毫不苟且,才有效益;决不能胡乱读过一遍就算。唯有开始脚踏实地,毫不苟且,到习惯既成之后才会“过目不忘”“展卷自得”。若开始就草草从事,说不定将一辈子“过目辄忘”“展卷而无所得”了。


怎样阅读才不马虎?

无论理性的文章或者感性的文章,你要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首先必须了解它,否则什么都会落空。

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跟环境,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历程最为切要。一篇文章总有个中心,一部书也有个中心,作者的思想怎样从开头逐步发展,围绕着那个中心,把那个中心雕啊刻的让读者能够认识,能够感到。了解了这个,你才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

要达到这样的了解,自然得用分析的工夫。哪一部分是主要的意思,哪一部分只是疏解、阐明、描摹、衬托,这一些又各有什么样的作用,必得条分缕析地认清楚才成。同时对于一个语词一种句式也不容忽略,作者用的这一个语词这一种句式,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念、情态,都要做得毫不含糊。


两种阅读习惯是必须养成

一是举一反三自己学习的习惯。

我们说“举一反三”,教师的讲授无论如何详尽,只是“举一”;学校教育所以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全在乎让学生受到锻炼,养成“反三”的能力。教师决不能把学生所需要的事事物物一股脑儿教给学生,学生在一生中需要的事事物物却多到不可以数计,如果没有“反三”的能力,只有随时碰壁而已。所以,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彻底打破。学生不应该把教师的讲授看作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发动学习的端绪,学生必须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即使教师不曾讲到的,不曾给过端绪的,学生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也必须自找门径加以研求,这才是自动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自己学习的态度。

凡是态度,勉强装扮是不行的,勉强装扮只能敷衍一时,不能维持永久;必须养成习惯,才能历久不变,终身践行。所以,只知道应该自己学习是不够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二是随时阅读的习惯。

我国一向把求学叫作“读书”,又以为求学只是学生该做的事,不当学生了就无须再求学,也就用不着再读书了。这个观念显然是错误的,而普遍不读书的现象正是这个错误的观念造成的。

随时阅读的习惯,不是读几本教科书和讲义能够养成的。教科书和讲义是教师指定要读的,而要养成的,却是不待别人的指定,能随时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书的习惯。教科书和讲义不过是一个比较详明的纲要,而要养成的,却是不以只知道一个纲要为满足,能随时阅读内容丰富体裁各异的书的习惯。这种随时阅读的习惯,只有多读课外读物才能养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