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1960年出生,按理1966年上小学,不过赶上赶上文革,结果1968年复课闹革命,才开始入学。
学校学习"抗大‘’,把桌子都搬走,锁在仓库里。把讲台四周用砖头踮起一米来高,学生上课自带小板凳。
别人家的孩子,凳子各式各样非常善良,有小马扎,有折叠板凳,而自己家的板凳就是一块木板,钉上两块木板当腿,每天夹着板凳背着书包如上学,总觉得非常羞愧,灰溜溜的。
后来到了三年级,生在在红旗下,长在蜜罐中的我们才坐上了无数工人伯伯和木匠师傅付出很多汗水的课桌上课。
好消息,接连而来。
学校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学校,既有外宾来,可以参观的指定学校。据校领导说,全市只批准了两所小学。
接到外宾要来参观的通知,学校首先组织学生做大扫除,要求做到"物见其色‘’,就是水泥地和桌子要恢复到原先未使用前的状态。
其次是上课彩排。
老师,把一道题反复讲了十几遍。告诫学生,当老师提问时,所有学生必须举手争着回答。不过,不用担心,老师会叫提前指定好的同学回答问题。
举手是有要求的,大臂与肩膀持平,小臂与大臂呈90度。
老师一声令下"举手‘’,同学们齐刷刷的举起来手,老师走进近逐个纠正姿势。
每天练习二十遍最后做到整齐划一,煞是壮观。
其实,外宾参观时,只是匆匆而过。然后就去了,居民家里。街里各家拿的出手的东西都集中在指定的街道代表家中,如新暖水瓶、新自行车、沙发、半导体等,待老外走后,再归还给各家。
那时上课的问候语,上课时老师说:"为革命而教!‘’,学生答:"为革命而学!‘’然后才开始上课。
这个规矩一直延续但1976年粉碎"四人帮‘’。英语课,自然是"teach for the revolution "和"study for the revolution !‘’
说实在的,从记事起就一直听和说"革命‘’,实际上真的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是高大的好词。到开设英语课,对革命的英文单词是revolution 困惑了好久好久,上大学后才明白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