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取缔,改卖烟酒炸鸡,学生时代许多刊物都停刊了,想想以前在阅读课上全班一起看杂志做摘抄,那时候意林读者青年文摘还是五块一本,自己手里的看完还可以跟同学互相换着看。
认识哲思是在高中,并带动了班里同学购买哲思(带货技能get)。其实我买的频次并不高,毕竟我有不能看课外书的限制,但哲思真的是那时的白月光啊。那时手机还没有这么兴起,所以课余大家都喜欢看点课外书,在班里最盛行的书除必读书目之外,私以为要数《文化苦旅》了吧,毕竟这是一本可以光明正大在年级主任眼皮子底下看还能在全年级广泛流行并且没被没收的书。当然在全校最广为流传的主流杂志是还哲思系列,以《哲思》《哲思2.0》为主打,还有《恋恋中国风》《破茧成蝶》,此外还有小说类,如《花火》《爱格》之类的刊物。但是由于我不看小说,所以对于这类杂志我只限于耳闻。
最近接触《读者》是在大学,翻开阅读时发现不知道是杂志风格变了还是我太久没看,虽然封皮还是以绿色为主打色的经典样貌,但总觉得不知道是内容上还是风格上呢,好像和以前的感觉不一样了。
越来越多的人说,纸媒要变成时代的眼泪了,但前几天出门路过夜市,看到有人在夜市摆起小摊,摊上摆满了崭新的《读者》杂志,忽然心里生出一丝慰藉:看,纸媒还是有希望的。但随后而来的是一种落寞,刚刚油然而生的“慰藉”,不过是为了掩盖内心不愿承认的“纸媒正在走下坡路”的事实,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
中小学时代,家长不让看课外书,说看课外书耽误学习,然后我就真的不买书,那时每天中午放学去奶奶家,就看订阅的《老年时报》,每天放学到奶奶家门口第一件事先看看信报箱里有没有报纸,有时候送报员来送得晚,我放学回来看到信报箱里没有报纸,就在家里等,一听到送报员骑着他心爱的小摩托来送报纸,我就冲出去取。
今年年初时,傍晚出门一趟,回来的路上,打母校附近的书店路过,心里痒痒,打算进去看看。书店里面焕然一新,才发觉自己三四年没有来过了,老板娘说杂志都在二楼,上楼就能看到一面杂志墙。我走上去一看:ohhhhhhh~真的是杂志墙哎!(报刊亭取缔后,这可能是整个区里杂志种类最多的一家书店了吧orz)
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万水千山总是情,纸媒复兴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