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迷简书忽略了樊登读书会,今早听到樊老师讲述一本《认知天性》的书,完全颠覆我以往对记忆力和学习方法上的认知。从小到大我对自己的记忆力最没自信,认为这几乎归结于母亲的基因缺陷,因为父亲记忆力特别强,母亲在我记忆里就是那种手里拿着钥匙还要到处问人钥匙在哪里的人。
《认知天性》是由国外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费10年心血总结出的人类普遍学习规律,打破原有的学习误区,获取复杂时代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方法。
你还在沿用传统的记笔记,划线,背十遍,抄十遍 的土办法?请停下“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一起读读《认知天性》这本书,一定会带给前所未有的体验。个人读书摘抄归结以下几点。
一,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有几点:第一,心智模型,我们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举个案例,飞行员马特有一次独自连夜开着飞机在11000英尺的高空送货,右引擎的油压突然下降,马特意识到危险,他脑海里闪现各种不好的信息,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一次飞行事故。最后,考虑到飞机 的损伤容限,他立刻做出关掉右引擎增加左侧动力的决定,勉强飞行十英里后安全迫降。这种要命的时刻,你根本没有时间、空间去搜索外界知识援助,所以在学习某种技能的时候,让它最后能够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这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为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些,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是掌握了某项技能。
第二,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反复阅读,认真做笔记,数十遍 的抄写背诵等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让人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记忆无法持久,只是浪费时间而已,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但孩子还是会继续使用这个方法,那是因为大脑里的元认知占了上风。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判断,在重复中误以为自己掌握。
第三,知识链与记忆结,上完一堂课,看完一本书,你有没有试着闭着眼睛,合起书本回顾下所学的知识,复述下书本内容,在接触新知识时,你有没试着把他们和已知联系起来,或者找找书本外的例子,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对不起,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条链子,把知识比作一颗颗的串珠,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往细链上串珠,却任由他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么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答案是打一个结。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你需要检索。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就是考试。尽量地多主动去检索,记忆就会得到强化。举个案例,在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将八年级的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小知识。一组采用老办法,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一组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后大考,后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是A-,前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是C+,很显然不得不否认,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检索不需要高科技,却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很多人都反感检索,因为检索是对大脑的审判和挑战,这无疑会带来痛苦,但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更持久。
第四,学习有三个步骤。1)编码,看着演练的过程不用笔记本记录,通过大脑把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形式的信息,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个过程叫编码。大脑中的这些心理表征书中称谓记忆痕迹,它们就像是我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几句话,只是短期记忆。2)巩固,简单来说就是重复练习,得到纠正,然后再练习,这个过程都是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不花费太多的脑力。前面提到的“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其实都止步于巩固,而没有继续到第三个步骤--检索。3)检索,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同时不断地自我监测,逼迫我们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行成一个“检索线”,最终形成心智模型。
二,“后刻意练习”的时代来了。第一,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对于长期记忆以及真正掌握某项技能来说无益。举个案例,训练两组投沙包的学员,一组一直站在三英尺的位置集中练习,另一组从来不投三英尺的位置,而是先练习投两英尺,再练习投四英尺,如此交替进行。12周过后,另一组的成绩远远高于前组。第二,间隔练习有奇效。本书在研究了刻意练习之后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有间隔地练习有奇效。举个案例,38名外科实习医生参加如何缝合细小血管的小课,一组医生在一天内上完了全部课程,另外一组医生间隔一周的时间分次上完小课,结果表明那些间隔一周上一次课的医生变现超越一天内上午上完课的医生。第三,穿插不同内容的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和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方法。举个案例,老师教两组大学生计算4种几何体的体积,一组按照几何体的类目编排,如先解椭球体,再解锥球体以此类推,另一组的类型是将所有球体混合穿插。一开始,第一组解题正确率89%,第二组60%。然而奇迹出现在一周的测试上,按照同一类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20%,穿插练习的学生正确率63%,把问题的不同类型混搭起来,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会产生一点阻碍,学习效果来得慢,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好,这种方法让最终的测验成绩提高了惊人的215%。
三,好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第一,欲求新知,先忘旧事,遗忘掉已经成为心智模型的检索线,而不是彻底删除,暂时存放在潜意识中,用新知识替换掉旧知识。第二,越容易想起,越容易被忘记,意思就是一件事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记忆。第三,给学习者的五条建议:1)学会巩固记忆 2)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3 )学会举一反三 4)学会构建概念 5)注重学习迁移 第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阅读一篇排版字迹模糊,单词缺少字母等的文章要比阅读一篇正常排版的文章速度慢,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记忆会更牢固。第五,合意困难VS难得要死,在别人教你答案之前,先尝试自己解答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会犯下错误。
四,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第一,小心大脑中的系统一。《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系统一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瞬发式的,它会调用我们的感觉与记忆,在一瞬间评估形势。系统二十有意识的,参与逻辑和理性的分析。第二,学习时要避免“记忆扭曲”,对于一件事我们通常只会记住对于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有自己填补。第三,用实践和测验评估自己,测试是最好的自我检索方式,和专长互补的人组成团队,可以帮助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日常练习尽量模拟真实环境。第四,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找到自己的记忆诀窍对日后的检索有很大的帮助。第五,智商和智商测试,智商分为三类:分析性,创新性,实践性。但智商是会变化的。
五,做一个终身学习者。第一,终身学习对大脑有益,大脑整合记忆的区域--海马体,会通过学习产生新的神经元。第二,影响学习的几个因素,教育文化营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基因仅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求知欲更旺盛一些。第三,如何放大你的智力,1)抱有成长心态 2)学习的执行力 3)向专家一样思考,自律,严谨,加强自我锻炼,树立目标。
大总结:学生版,1)要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不要总是一遍一遍地重复阅读,要多用回忆来挑战自己。2)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学习某些知识后,过一段时间再做测试,给出一定的间隔。3)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比如各项科目穿插着学习。
职场版,多做检索和反思,思考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做到投入,如果“心流”体验多,会有助于自己的专业产生独特的理解和领悟。
教师版,教会学生学习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要解释学习 的过程,让孩子知道记忆是如何留在大脑中的,而不是叫教授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创造“合意困难”,同时保证教学的透明度。让学生理解你的教学意图,清楚自己的学习进度,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们看清了一些学习的误区,在刻意练习的概念上进一步深化 了记忆的方法,认清了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