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四·五〇】
虞山陈叶宫声和,少年才思艳发,余尝谓可与杨蓉裳抗手。惜年未三十,两耳不聪,想亦学力苦思之故耶。《贺沈芷生领解》云: “沈郎才调领群仙,手种秋香到月边。未必重来无我分,已将此着让君先。榜头喜得真名士,吴下喧传最少年。莫到旗亭夸画壁,《霓裳》留奏大罗天。”沈善歌,故调之。《闻景秋浦讣》云:“知否相思不暂停,两番诗句重叮咛。苦无人寄封仍在,还想君归读与听。”二诗,可谓不着一字,自得风流。佳句如:《长干塔》云:“人影长空落,风声绝顶骄。”《送弟就婚黄平》云:“远游怜汝小,出赘苦家贫。”《韩侯钓台》云:“王楚王齐无寸土,微时翻有钓鱼台。”
陈声和,(1760年—1793年),字协宫,号筠樵,昭文(今常熟市)人,廪贡生。
杨蓉裳,即杨芳灿,(1754年—1816年),字才叔,号蓉裳,江苏金匮县(今无锡)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贡,官灵州知州,改户部员外郎。袁枚弟子。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陈文述交好齐名,时称“杨陈”。有《芙蓉山馆全集》。
沈芷生,即沈清瑞,(1758年—1791年),初名沅南,字古人,号芷生,江苏长洲人,沈起凤之弟。少慧,有小鸿博之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江南乡试解元,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官知县。工诗文,善散曲,著有《沈氏群峰集》、《樱桃花卞银箫谱》、《孟子逸语》、《史记补注》等,并传于世。
领解,音lǐng jiě,意思指领悟理解。本是佛学术语,领取他之所说而会得于心也,又自陈会得也。深密经二曰:“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净影大经疏下曰:“自下弥勒领解。”法华文句记五之一曰:“领谓外领佛说,解即内受佛意。”但在科举中,领解指乡试中考中解元。本条诗话中,即是此意。明朝唐寅中过“解元”,写有诗句“领解皇都第一人”,把“领解”作字面双关解释为“领得解元”。本条诗话中《贺沈芷生领解》,沈清瑞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江南解元,诗中也有“榜头喜得真名士,吴下喧传最少年。”故作此解。
景秋浦,不详。(资料缺)
长干塔,指南京大长干寺(后称大报恩寺)内的宝塔。寺因在金陵长干里, 故得此寺名。长干寺最先由何人何时创立, 史无记载。《梁书》记,长干寺在东吴时已有寺塔,“吴时有尼居其地,为小精舍(即寺),孙纵寻毁除之,塔亦同泯。吴平后, 诸道人(即僧人)复于旧处建立焉。”晋时,长干寺因为发现阿育王舍利而辉煌,并建双塔。但至唐时已毁弃。到北宋真宗时,僧人可政向皇帝上书,称长干寺旧址发现有感应的舍利,并呈上了舍利。皇帝立即下诏重建寺塔,并赐名“圣感舍利宝塔。”可政和尚又将从长安取来的一份唐玄奘大师顶骨藏于另一白塔下,长干寺恢复了二塔。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改名天禧寺, 又成为江南名刹。明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为报答生母的养育之恩,在孙吴长干寺、南朝梁阿育王寺、宋长干寺(后更名天禧寺、元慈恩旌忠寺)的旧址上,兴建江南巨刹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新建的宝塔是一座九层全琉璃塔,明人张岱 (陶庵梦忆》说:“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笋合缝,信属鬼工。”新寺改名大报恩寺,新塔则称报恩塔。报恩寺塔矗立了四百多年,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
黄平,地名。今有贵州黄平县,但以清代的交通状况,江南人似乎不太可能入赘到那里去。
韩侯钓台,位于淮安城西北隅的古运河东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台基呈长方形,高一丈多。传说韩信少时家境贫寒无以为生,常于此垂钓,卖鱼糊口。后人就于此筑台,以志纪念。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