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集邮时长至今已经达到23年之久,在我看来,但凡个人是一个真正欢喜集邮的或爱好者或集邮家,不管是去购买一些普通的邮品,还是去购买一些高档的邮品,都要讲究“邮票的品相”。个人唯有这样去做时,既能让集邮路越走越远,还能让邮品保值增值,要是不是这样来做的,既是集邮路走不久远的,也无法让邮品保值增值。
所谓“邮票的品相”就是指:邮票的相貌,邮票和人一样也有相貌的。因为邮票的品相“是金是银”,更像人一样,有着“像人一样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出售各类邮品的时候,还是在购买(收藏)各类邮品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若是邮票的品相不是很好的话,就会大打折扣,也根本就不会有人愿意去买卖品相十分差劲的邮品。
像“邮票”这种收藏品,它又被集邮爱好者们称之为方寸艺术,“所谓邮票的品相”,也只是属于一种很笼统的说法哦!我还会窃以为,衡量一枚或一整套邮票品相的好与坏,若严格地按照等级分类,可以分成10个等级,即1级到10级,1级是最差的品相,10级是最好的品相,除去分10个等级以外,要是说我们碰到如有以下十八个要点时,也属于邮票的品相不好,集邮爱好者们要时刻留心注意。
第一个要点就是指:破损类邮品。所谓的“破损”邮品主要就是说:在邮票的票面当中,出现被“撕裂”“剪坏”“切破”“齿偏”等各种不好的现象。“撕裂”主要发生在整版邮票、连票沿着齿孔撕开的时候所形成的,邮票的画面遭到破损,虽说其票面未曾全部脱落分离,但相貌受损却十分的严重;“剪坏”则是指发生在从实寄封上取下邮票时,由于不小心,把邮票的齿孔(票面)给剪坏掉;“切破”与“齿偏”主要发生于邮票印刷厂在进行裁剪和凿孔时,是由于移位所造成的,还会出现“撕裂”与“剪破”,就是属于邮票的品相不好,亦没有一丁点的收藏价值;而“切破”与“齿偏”则是属于“变体邮票”的范畴,虽然是属于残次邮品,极有可能是因为厂家的漏检而流入到市场,但还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所以说,当我们在分撕邮票的时候,要按照齿孔多折几次,用力更要均匀平均,不宜过猛。
第二个要点就是指:折痕类邮品。所谓的“折痕”,它最为主要的一个意思就是在说:或整体邮品,或整版的邮品,不是受到过人为的因素,就是受到机器的损伤所导致的。要是说是属于人为的因素的话,多半情况就是在保存新发行的邮票时,由于不经意间地对折、卷成筒装的时候所形成的;要是说是由于机器出现的损伤,多数为邮票印刷厂,在开机印刷邮票时,机器出现故障突然停机,从而使得在流水线上的纸张,由于遭受运行的阻力,故而会产生推拉与折痕。
还有就是,除去我在上段文字当中所述说的内容以外,像集邮爱好者们在用镊子夹取邮票时,如若所使用的力道不够均匀时,也会造成一定的折痕哩。在信销票中同样也会出现折痕的,大多数成因主要是:在贴票的时候或在信件传递的整个过程中,因受折而出现折痕,假若是很一般的软折痕,只要用水浸泡后重新压平就可以消除。
第三个要点就是指:褶皱类邮品。所谓的“褶皱”类就是在说:出现像这样的一种情况,它既有可能是属于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它也很有可能是属于机器的因素所造成的。要是说是属于因为人为的因素所产生的这种情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多半都是由于集邮爱好者在操作时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唾沫(星子)给喷溅到(新)邮票的上面,经过自然阴干或轻轻碾压平整以后,因缩合反应所形成的;要是说是机器原因所造成的情况,多半是邮票在印刷的整个过程中,由于走纸力道的变故,造成受力不均匀、不平整,从而会产生褶皱。
第四个要点就是指:揭薄类邮品。所谓的“揭薄”类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在说:集邮爱好者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举动,这种举动就是--会凭自己过往的某些集邮与操作方面的经验,就会直接或从信封的上面或从受潮的集邮册或定位册当中、保护袋内去撕取里面的邮票。在所揭取的邮票的全过程当中,全都是由于自己在事先就没有把邮票给浸泡透彻,强行去撕拉邮品所导致的,从而就会造成邮票背面的纸质,因为受到损伤以后,不是变薄就是揭成两层,如若是把邮票正面直视,就能清晰地看到揭薄的痕迹与部位。不过,不管揭薄的痕迹与部位面积有多少大小,都可归类于邮票品相不好的范畴。
第五个要点就是指:污染类。所谓的“污染”邮品它最主要就是在说:各种类型邮票的票面,有遭受过墨水、茶水、污垢、指纹、油墨等的侵袭,而且还是邮品被弄脏以后,所保留下来的各种痕迹。要是说在邮票的票面上面,有出现“墨水”“茶水”“污垢”和“指纹”这一类现象,这些全都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还要是说,在邮票票面的局部当中,有出现重叠变色等各种不好的现象,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印刷厂,在给邮票刷(上)颜色的时候,意外所形成的。
第六个要点就是指:脱胶类。所谓的“脱胶”邮品它最主要就是在说:或许是因为把(新)邮票入过水以后,从而使得邮票背面的胶水,不是全部被脱落掉,就是只有一小部分被脱落掉;还或许是因为(新)邮票在保存的全过程当中,要是说是由于不小心被粘上“水溃或水渍”以后,也是很容易造成胶水的全部脱落或部分脱落哦;更或许是由于集邮爱好者们,部分邮票保存不当没有妥善保管,受潮以后黏附在邮册上面,或有好几张邮票黏连在一起,当集邮爱好者们在强行撕拉、揭开邮票的时候,也同样会造成邮票背面的背胶脱落。
第七个要点就是指:裂胶类。所谓的“裂胶”邮品它最主要就是在说:每次在刷背胶的时候,由于受力不均匀,不是过于厚重,就是过于稀薄,伴随着气候长时间地、不间断地变化、不断地影响,从而使得邮票的背胶很容易出现缝隙与裂痕。裂胶现象主要还是产生在我们国家早期所发行的各类邮票,因为在那时邮票所使用的背胶都是“精糊胶”。所谓的“精糊胶”是指:用淀粉加水煮熟后的浆糊。“精糊胶”又被称之为“糊精胶”。不过,“糊精胶”不是化学胶。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胶水,皆是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与条件差所致,所刷的背胶不仅厚而且偏黄,一旦保存不当,极易出现缝隙与裂痕。
第八个要点就是指:褪色类。所谓的“褪色”邮品最主要的就是在说:要是说邮票长时间在强烈的阳光(线)下暴晒以后,或者说存放邮票的地方温度过高,而且还很容易被阳光暴晒的情况下,抑或说邮票浸泡时间过久,特别是长时间用高温浸泡以后的邮票,一旦在其中添加洗涤剂等不该添加的各类化学制剂后,就会让邮票褪色。
第九个要点就是指:磨损类。所谓的“磨损”邮品最主要就是在说:有如下两个因素与原因所造成的,第一个因素与原因就是由于集邮爱好者们,自身没有妥善地去保管好邮票,随意地去放置各类邮品;第二个因素与原因是说,邮件在寄送的全过程中,由于受到反反复复的摩擦以后,从而就会导致邮票的票面失去原有的色彩与光泽。
第十个要点就是指:齿伤类。所谓“齿伤”邮品它主要就是在说:集邮爱好者们每次在撕开邮票的时候,由于用力不当所导致的,从而就会引发邮票的掉齿现象,像这样的一种现象,还被集邮爱好者们俗称为“缺齿”。还有如下的三种情况的发生,也同样会容易产生缺齿的现象哦。第一种情况就是:长时间、多次地插邮票,从而使齿尖卷曲受损,俗称为“齿尖卷缩”;第二种情况就是:过于频繁地从邮册中取出邮票,一不当心,让邮票的齿孔“磨圆”“磨秃”“折皱”,也被俗称为“伤齿”;第三种情况就是:用早期的小本票私自开凿齿孔,因为那时发行的小本票,上下左右四方,总会有一方是没有齿孔的。如:发行于1981年T58辛酉年鸡年小本票、发行于1982年T70壬戌年狗年小本票、发行于1984年T90甲子年鼠年小本票……皆是属于这种情况。那时的人,收入极其有限,小本票的售价比较高,买不起小本票,或不舍得买小本票,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去购买小本票,最多只能收集四方连,且多数爱收集四方连,加之那时的集邮爱好者,对于小本票有怎样的收藏价值,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一些不良的邮商们,见四方连不仅是个好买卖,又有利可图,便私自把小本票中的邮票开凿齿孔裁剪成四方连,卖给集邮水平不是很高的爱好者。
第十一个要点就是指:变色类。所谓的“变色”邮品最主要的就是在说:各种类型的邮品遭受--某种化学制剂与化学气体的影响以后,就会产生某些化学方面的反应,还会去改变邮票原本应该拥有的色彩与色调。还有如下两个最重要的要点,也是不容集邮爱好者去忽视掉的。第一就是:是不可以把邮票放在强烈的光线下暴晒的;第二就是:让邮票受潮后,也同样会产生变色的情况;这些都是人为的、故意为之的。所以,只能把邮票放在通风处和比较阴凉的地方。
第十二个要点就是指:泛黄类。所谓的“泛黄”邮品最主要的就是在说:邮票的正面或背面,有十分明显的霉点与斑点(痕),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全都是由于集邮爱好者们没有去保存好邮品,或保存方法不当以后所导致的,让邮票受潮,邮票背面的纸张逐渐由白色变成了黄色。除去黄色以外,不管是在正面,还是在背面,还会产生另外两种颜色,红色和褐色,如若说,霉点与斑点(痕)较轻,会呈现点状,若是霉点与斑点(痕)较重,会呈现块状形斑点(痕)。
第十三个要点就是指:修补类。所谓的“修补”邮品最主要就是在说:某一类邮票曾经经过人为的加工与修饰。邮票加工与修饰的手法就有:“拼接”“换底”“补色”“刮戳”等等。这些经过整容以后的邮票,是没有一丁点的收藏价值可以去言说一番的,让我举一个这个方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清楚。譬如说:有一段时间,集邮爱好者们特别欢喜去收集“文革时期发行的各类邮票”,而且还是新的邮票,【备注:未曾使用过的邮票价值要远远高于使用过的邮票。】虽说“文革邮票”的发行数量是十分庞大的,不过,由于使用的频率较高,加之未曾使用的邮票则较少,一些不良的邮商,会去寻觅多枚多套使用过的、一模一样的邮票,裁剪去敲过邮戳的一面,把没有邮戳的一面拼接起来,使之成为一枚(套)邮票,出售给那些欢喜收集“文革邮票”的爱好者,连一些集邮高手与老手也会被吃药购进假邮票。
第十四个要点就是指:氧化类。所谓的“氧化”的邮品最主要的就是在说:在某种邮票的票面上面,还会刷有一些金粉与银粉的,要是说集邮爱好者们保存不妥当的话,一旦让这类邮票与空气流通以后,时间一长久而久之,金粉与银粉就会逐渐地被演变成“浅黑色”。不过,氧化的程度是有高有低的,要视情况来确定的,有的是全部被氧化掉;有的则是部分被氧化掉;还有的则是均匀地被氧化掉……
我依旧还是要列举这个方面的例子哦,以便就能更好的说明一下这种情况哩!譬如说:在1984年的时候,国家发行过J103M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小型张、1985年发行过J120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1986年发行过T110白鹤邮票……这些都是属于这样的情况。
第十五个要点就是指:白齿类。所谓的“白齿”邮品最主要就是在说:在整版邮票当中,还会包有含齿孔与边纸,这些地方也全都是需要刷有某些颜色的,要是说集邮爱好者们,每次在撕开邮票的时候,由于自己的一不当心,从而就会造成齿孔处的颜色会脱落,还会留下无颜色的白齿。譬如说:发行于1980年庚申年猴票就属于这样的情况,而且我在邮币卡交换市场内,看到过像这一类的猴票有很多的。
第十六个要点就是指:压痕类。所谓的“压痕”邮品,又被集邮爱好者们称之为“压印”。在通常情况下来说,“压痕”都是产生于什么地方呢?!最主要还是产生在护邮袋的边棱或边角处,之所以会变得如此,全都是因为不是被其他邮票,就是重物长期重压所导致的,大家要是用反光去仔细地观察以后,会发行有一条十分明显的痕迹(折痕),这些痕迹(折痕)并不是软折痕,要是在平光下就看不到。
第十七个要点就是指:软折类。像“软折”的邮品,它就是属于邮票当中经常性看到这一类问题之一,基本上也全都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小心触碰所导致的,可能就是手不小心碰到邮票,也有可能集邮爱好者们,在用专用的镊子夹邮票时,因用力不均造成。
第十八个要点就是指:纸点类。像“纸点”邮品,它又被集邮爱好者们称之为或“美人痣”或“胎记”。它形成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和造纸是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造纸厂在造纸的全过程当中,因为纸浆没有化均匀以后,就会产生某些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被黏附在纸张上面,黏附的颗粒物只要经过刷色后,就会显得尤为突出清楚,行(专)业人士则会称之为“纸质点”。这是一种瑕疵,或者说,是应当归属于不合格的纸张(产品),对于仔细挑剔的集邮爱好者们而言,要是在购买邮票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况时,就坚决不要去购买。
最后,我只想去说这样的话,曰:“集邮爱好者们在集邮的全过程中,除去需要做到胆大心细与认真以外,不管是去收集未曾使用过的邮票,还是去收集盖过邮戳的邮票,碰到上述18种情况时,最好不要去购买,一旦收藏入手后,是毫无收藏价值可言说的!”……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和文章有关系的邮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6年09月03日星期六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