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竹语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有意境的年代,在古代。

当时的人们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有的只是一小截残烛,一张染墨宣纸。

古人更接近自然。因为他们还单纯的依赖自然。

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反观现在,谁能一整天里,不骄不躁,空盯着一朵花看,再念上一两行诗?

于是,古人多诵山水,多咏天地,关乎天上人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多么怅远的意境。

可能和在现代的大都市里,劳累了一天,回家路上不经意的抬眸,瞥见月华满放,心里一瞬间的悸动,有些相似。

宋代的苏轼是个可爱的文豪。他对自然的关悟,来源于他对自然单纯的热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能有如此平静的心境,如此安宁的夜晚,着实羡煞旁人。此等闲人,谁不想当?

我喜欢古人对相逢离别的格外看重,毕竟,由于交通不够发达,此次见面,可能就是最后一次见面。

于是乎,古代的送别诗情浓意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也有对重逢的幻想和期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不小心,深念之人溘然长逝,徒留下满腔遗憾与悲戚。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闻昌黎先生的《祭十二郎文》,无不悲从中来,涕泗相和流。

这等心况,何不是另一种意境,带着脆弱的敏感,与孤独的无助。

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古代不乏棒打鸳鸯的事例。正因为此,古诗中对爱情咏叹格外纯真美好。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山长水远嫦娥怨,鸿雁相烦,鸿雁相烦,眉间心上玉簟寒。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样干脆利落的人性之美,我油然向往。

现代社会的喧嚣也不必我再费舌。毕竟,唯一可以称作自然的,只是小区里的绿化,公园里的矮林。人们构建现代化都市的过程中,本就阻断了自己与自然亲近的方式。

所谓有得必有失。

而某一种心境,我们可以尝试保留。

在自己家里养几盆花卉,总归是好的。若是开花植物,看着它从花苞,一点点盛放,岂不美哉?

假期里,和家人一起驱车往山间,聆听几声鸟鸣,闻一闻自然的味道。

有时,夜听竹语不只是存在于诗文话本上的梦,随时随处,或捧起一本书,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或发起一会儿呆,对着小鸟白云,大树蓝天。

轻斟上一壶茶,看着它热气氤氲,画作一株花。寻一处僻静之所,周身但闻鸟鸣。轻嗅草木发芽破土的气息,微品海棠似有本无的滋味,让身心跟着风,一同弥漫在自然中。

蓦然惊觉,木公老祖的“个个同登清静道,人人共上彩云莲。无极宫内受封后,快乐逍遥自在仙。”不再是痴想。


原创by藏三七   如需转载请告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需要的 是平静 是对爱情的清冷 我讨厌 现在的自己
    stone_x阅读 93评论 0 0
  • 我曾是“鸡汤”的狂热小粉丝,整日看什么《智慧背囊》呀,《时文选萃》呀,《读者》呀,《青年文摘》呀……还买了许多励志...
    楚宛阅读 221评论 0 0
  • 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也不过就是 等哪一天 大功告成 然后 我们一起隐居山林,相忘于江湖。 ...
    向来就不解意啊阅读 13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