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错错”,他喊道。
“能让我说完吗?”,我一个字一个字缓慢吐出。“你真没理解我的意思”。
还没说完,又被打断......
虽然隔着手机,也闻到了一点火药味,让人有些发憷。
电话另一端是我的哥哥,许久未联系,难得周末闲聊一会。
本也是简单的讨论,偏偏又变成了“争吵”。
经常,会因为某些观点而争论不休,最后演变成“争吵”。
总是,在挂完电话后,手里冒着些许冷汗,后背发凉。
一味强调自己观点和立场,让情感走在理性的前沿,因而言辞过于偏激,所谓论证貌合神离,不禁汗颜。
“你的观点太片面,只是个人偏见”
“我认为你的偏见更深……”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都是正确的,极力为自己辩解呢?
为什么在我们眼里只有对错,非黑即白两种结果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导致的认知偏差
“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想表达的并不是......”
语言作为表达情感陈述事实的工具,但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对于长期生活在不同领域和环境的人而言,这种差异性更为明显。
所谓的“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这知识停留在概念的层面的分析,双方理解程度不同,或者干脆是理解错误。
再到挖掘一下深层原因,双方思考模式存在差异,因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偏差。
曾在《语言学的邀请》一书中看到,一个好的观点,应当能在高级的抽象与低级的具体之间相互灵活地变换。
“在抽象阶梯的各个层面活动自如,它们能够迅速的、优美的、有条不紊的从高级的抽象落到低级阶层,再从低级阶层上升到高级阶层”。
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我们更加偏好生动形象的事例甚至抽象的信息,即我们思维和决策容易受到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所以任何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和堤防那些只能停留在高级抽象而“下不去”的观点。
2.立场不同,个人倾向于既定的“准则”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一旦人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这个看法,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看法,而对相反的或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它是从人们天生所具有的减少内部冲突或不协调状态的动机的角度来解释实验结果。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继续付出。
比如我们都有自己“小圈子“,可能是一个大家族,可能是自己工作的公司,也可以是自己的朋友圈等等。在每个圈子内都有莫衷一是的既定规则,俗称价值观。
既然已经选择,那么选择这一行为会帮我们做出决定——因为选择所以“应该认可”,因此所有产生的“认知不协调”因素都需要让位。(因为正常人都不想当傻瓜)。
这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认知与动机因素,因此在我们在做决策和判断时候会选择性地感知那些我们所期望的好愿意看到的事物,并会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护。
所以,在我们发表任何观点或者是做任何的决策与判断之前不妨问问问自己:
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某种动机的驱使?
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
我是否与那些与我有着不同预期和动机的人交换意见?
此外,换位思考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同时也要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并非只有非黑即白两种可能。
“换位思考”意味着需要我们以批判性和理性思维去思考和分析,尽量减少因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容易找出问题的关键与实质,实现真正的换位思考。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虚怀若谷,接受那些可能与我们不一致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