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明杰
童年的记忆里,有一种抓石子游戏(也叫抓子儿)非常好玩,因为游戏的工具获取方便,所以普及率相当高。一般挑选山桃大小的石子7枚,找一块一见方平整的地面,2人以上就可以对决PK。这个游戏一般女生玩的比较多,男生也时有参与。适用人群从七八岁的一年级到十三四岁的初中生都曾乐此不疲。
抓石子考验的是手的巧劲。同学间传言,右手掌平伸,掌心向下,指头尽力向上翘起,看四指与手掌间的弧度大小。四指与手面的夹角越小,说明手越巧。母亲说,吃鸡翅能手巧,为了抓石子能赢,每每家中添客或过节宰鸡,我都抢着吃鸡翅,有没有因为多吃几个鸡翅而增加了抓石子时获胜的几率,现在早已记不得了。长大后想想,似乎毫无科学根据。
石子可以随手捡来,但也有讲究的。有从石河里挑选浑圆的鹅卵石,尽量要白色的,捡来一副个头差不多的长期留用;有用青红瓦片的碎块,精心磨制成棋子大小的已算上品。我当年就费了老大劲儿,自己用红瓦片磨制过一副,因为瓦片磨制的子儿有两个平面,在翻至手背上时不易滚落,所以更容易找到PK的玩伴儿。用母亲缝制的小布包装上,布包上还串有封口的细绳,极为精致。
当柳枝渐绿,春暖花开之时,伸手已经不冷了。教室里的孩子们,急等着校园里大树丫上的铃声响起。教导主任只要刚敲响挂在树丫上的那口大黑铁铃,“铛铛,铛铛,铛铛”孩子们就一窝蜂的冲出教室,三三两两结伴,各自找到一处平整的太阳地儿,开始了抓石子游戏。
参与抓石子的伙伴,对游戏规则是早已谙熟的。只是根据各自的熟练程度,协商调高难易级别。大家石头剪刀布,分出先后顺序,抓子儿游戏就可以开始了。胜者一方先开局,只见他手抓七子儿,深吸一口气,稳住身体,伸开手掌,把手中的石子快速向上抛出,与此同时反转手面,掌心向下,几个石子稳稳的落在手背上。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蜷缩,捏起地上没有接住的其中一枚石子,抖落手背上的其它石子,使其有目的的归到想要的几处。一般要一枚,两枚,三枚的聚集,这样方便接下来的抓拾。因为每次抓取时不得碰到其它还未该抓取的石子。
接下来的动作难度就会逐步升级。游戏者需要把手中的石子抛出,瞬间去抓拾地上其中一枚石子,再在抛出去的那枚石子还未落下前接到手里。接住后可以把刚才从地上抓拾的那枚石子换到左手里,再继续向上抛出右手中的那枚石子,在它还未落下前抓取地上的另两枚石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接住落下的那枚。抓拾到后把这两枚交到左手,继续做同样的动作去抓拾地上的另三枚,规则不变。待地上的六枚石子全部抓到,把七枚石子交由右手,抛出其中一枚,同时放下其它六枚,接住落下的那枚,再抛出,抓取地上的六枚,同时接住落下的那枚。
这个时候就到了最难的一步。七枚石子全部抓在右手中,快速向上抛出,同时翻掌,让落下的七枚石子全部落到手背上。再用手背向上抛起,在下落过程瞬间用手全部抓住。如果顺利完成以上一系列动作,算是整局全部完成,这样就可以赢取一枚石子了。在此过程中的任意环节出错,都将成为败局,所有石子交由对方开局。石子在对抗过程不断会被被赢走,每少一个,后面的次序就会被相应减少。最终七枚石子会被全部赢完,以谁赢取最多的为胜方。其实要把全部石子赢完并不那么容易,一般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课间很难全局到底铃就响了,那就惦记着下课找到原来的伙伴继续PK。
写了那么多,估计没有玩过的读者还是一头雾水,看似反反复复的程序,其实对于参与的小孩子来说并非容易。现在想来,当初对这样看似无聊的小游戏,小伙伴们都玩得不亦乐乎,简直可以和现代的手游“王者荣耀”、“吃鸡游戏”相媲美。只要到课间,或者放学后,校园里几乎随处可见。孩子们大都不顾作业,一味的撅着屁股疯玩,常常玩的是两手土灰,指甲磨到斜尖,到上课收交作业时,少不了被老师罚站。
玩儿,应该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孩子们在交往中的规则意识也在和玩伴游戏时逐渐形成。当下的孩子们生活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玩具和玩的方式与过去早已不同。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两人或多人之间互相沟通的简单游戏,而是升级为复杂的互联网虚拟打杀。游戏规则是游戏开发者事前设计好的逻辑程序,按照一定的方式即可以不断升级。孩子们面对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没有了现实交往的口头沟通,游戏让孩子陷入到了更深的个人孤独中。孩子荒废了学业,成人不思进取。更有甚者因为游戏沉迷而暴力犯罪,激情杀人。想想我们不断进步的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能自律的孩子带来诸多陷阱。
写到此也该收笔了,对与过去的怀念不代表我不拥抱当下的生活,每个时代或许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过去的,终将不能回来。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2020年3月20日星期五
零时一点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