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条传说中的门,它是一条现实中常锁的门。我曾为这条门的开设欣然、喜焉了好一段时间。可随之而来的“闭门羹”让我心堵无比,感慨良多。
试问:“门”之作用是什么?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从此门应时而作。门是人类从树上爬下来于地上架木造屋栖身的标志之一。门最原始的作用或言为避禽兽,或言以待风雨。试问,如若一条门常关不开说明了什么?莫非某个方向常有禽兽为害而使之然也?
《玉篇》称"人之所出入也"为门,我想这应该是对现代之门最好的解释。我们的国门向世界打开,目的是为博采众长、求同存异、互通有无。如此国家才不会落后,民族才不会愚昧。如若某条承载着现代教育、文明的礼仪之门长此以往不愿打开,是不是在奉守《博雅》中说的:“门,守也”的信条?守者,防也。防什么呢?我想原始之门是为了防止野兽偷袭,且兼以御寒;而现代之门则有防盗贼的责任。试问,这个地方是不是盗贼成群?
也许英明者们看到这里会恼羞成怒,大发雷霆,会指着某人的鼻子骂:“你是不想呆下去了,还是活得不耐烦了,如此妄议门之事?”某人幡然悔悟如惊弓之鸟,突然想起曾经听说过的关于某条门不能常开的“美论”,因为那是一条专用之门。据说只为某项活动而开,平时只有少数人士能自由进出。这是安全大计,一则防止人车相挤,二则彰显教育之大爱:避免学生受伤害。可是某人又想,如此教育学生避险,老师免责,那么出了这条门走入社会之大门怎么办?那就只能活在没门之社会了。 此时我想起《红楼梦》里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情形,她在大门前的石狮子旁站了好一阵儿,吓得不敢进门,最后溜到角门前,向门卫道了一声“太爷们纳福”的话而无比悻悻然地撇进去了。皇家的规矩则更多,旧时天安门城楼的门,仅在皇帝登基、结婚时才打开,且中间大门只能皇帝走,文武百官侧门入。宫门上有巨大的门钉,宅门上门神威武,双双把门。想到这里某人也敬畏了,一介草民怎敢对“门”吐槽?一介门生从此以后只能安安心心守着三尺讲台,一方园地苦育桃李才是正道。
不过我还是想呐喊一声:堵心的门打开吧!为他人也为自己,因为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门只能关住脚步却难以束缚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