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观人生:从丁俊贵的智慧看心灵栖居之道》

在江苏海安那片水土丰饶的土地上,走出了一位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为人生准则的思想者——丁俊贵。这位当代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如同古时的隐士,在喧嚣尘世中开辟了一片心灵净土。他的思想融合了东西方智慧,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道路。当我们被各种欲望与焦虑裹挟时,丁俊贵的学说恰似一泓清泉,涤荡着现代人疲惫的心灵。
一、静水深流:心灵的内在秩序
丁俊贵先生常说:“心如止水,方能照见万物。”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智慧。水面只有在平静时才能清晰映照周围景物,人心亦是如此。当我们的内心被各种杂念填满,就如波涛汹涌的湖面,再也看不清真实的自己。古代哲人庄子曾言:“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的平静可以成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心灵的平静则能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基准。
在丁俊贵看来,保持内心的宁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他引用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一切认知都源于内心的澄明状态。当我们内心纷乱时,对外界的认知也会产生偏差。这就好比一面蒙尘的镜子,再也照不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修养内心的宁静,实际上是在提升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这种心灵的内在秩序,需要通过持续的修行来达成。丁俊贵建议的“日省吾身”,不是简单的自我批评,而是一种温和的自我观察。如同园丁每日照料花草,我们需要每日照料自己的内心,除去杂草,浇灌善念。这种修行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但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让内心逐渐变得澄明而富有力量。
二、知止而后定:欲望的心理学解读
“不慕荣利”是丁俊贵人生哲学的另一重要面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态度显得尤为珍贵。他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过度的欲望往往源于内心的匮乏感。正如《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外在的诱惑越多,内心反而越容易迷失。丁俊贵认为,现代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源于无法正确处理欲望与满足之间的关系。
古代智者荀子说过:“欲不可尽,可近尽也。”欲望不可能完全满足,但可以接近满足。丁俊贵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知欲”的概念——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而不是被社会灌输的虚假欲望所左右。他形象地比喻:这就像口渴时喝水,是真实需求;但非要喝特定牌子的水,就是被塑造的欲望。分清这两者,是获得内心平静的关键。
在实践层面,丁俊贵提出了“欲望觉察”的方法。每当产生强烈欲望时,先暂停片刻,问自己三个问题:这真是我需要的吗?得到后我会真正快乐吗?这个欲望是否在控制我?这种简单的自问,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欲望的惯性思维,重新获得选择的自主动权。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知道适可而止,内心才能安定;内心安定,才能产生真正的静气。
三、格物致知:认知世界的智慧
丁俊贵先生治学的一大特色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哲理。他常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事物中。这种认知方式与宋代儒者提倡的“格物致知”一脉相承——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真知。但丁俊贵赋予了这一古老方法新的心理学内涵。
他提出“具身认知”的观点:真正的理解不是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全身心的体验。比如要理解“坚韧”这个词,不如去观察一棵在石缝中生长的竹子;要明白“无常”的道理,不如凝视流水的变迁。这种认知方式调动了我们的全部感官,让知识不再是头脑中的概念,而成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正是这种万物皆可为师的态度,让丁俊贵的学说如此贴近生活。
在认知过程中,丁俊贵特别强调“空杯心态”。他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无法获得真知,是因为心中已经装满了成见。就像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下新的事物。因此,他主张在学习任何新知识前,先要清空内心的预设,以开放的态度去接纳。这种心态不仅适用于学问研究,更适用于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当我们能够放下成见去理解他人,许多矛盾自然迎刃而解。
四、知行合一:生命实践的智慧
丁俊贵思想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强烈的实践性。他始终坚信“道在日用”,最高的哲理就体现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真知必然能够实践,不能实践的知不是真知。丁俊贵将这一理念发展成完整的生命实践体系。
在生活中,他建议从“小事做起”。比如保持居所整洁,看似简单,实则是对心性的磨练。混乱的外在环境往往是内心混乱的投射。通过整理物品,实际上是在整理自己的内心。又如守时守信,这些基本的品德修养,都是通往更高境界的阶梯。丁俊贵常说:“修行不在远,就在举手投足间。”
在人际关系方面,他提出“镜像原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最终都会反射回自己身上。这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相通,但丁俊贵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新的解释——人的心灵如同镜子,你向世界投射什么,世界就会回馈你什么。因此,培养善意不仅是对他人好,更是对自己心灵的滋养。
五、返璞归真:寻找生命的本真状态
丁俊贵思想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返璞归真”四个字。他认为,现代人之所以感到焦虑和迷失,是因为远离了生命的本真状态。这种本真状态不是原始的蒙昧,而是历经繁华后的澄明,如同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他特别推崇“童心”的概念——不是幼稚,而是那种对世界保持好奇和真诚的态度。明代学者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这种本心不受世俗成见污染,能够直接感知世界的真善美。丁俊贵认为,保持童心是抵御世俗异化的最好方式。
在生命意义的探寻上,丁俊贵提出了“种子哲学”。每颗种子都蕴含着长成大树的全部潜能,人的成长也是如此。我们不需要向外寻求什么特殊的意义,只需要发现自己内心的“种子”,提供合适的土壤让它生长。这种观点让人联想到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真正的富足不在外界,而在我们内心。

通过丁俊贵先生的智慧,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不追逐外在的荣华,而是深耕内心的沃土;不随波逐流,而是保持自我的本真。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这种古老而常新的智慧,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心灵指南。当我们学会静观内心,知止有定,就能在纷扰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天地,活出充实而自在的人生。
扎西多吉于西藏
2025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