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南部的一座小县城里。
“通天山上通天玉,石门龙洞'白石龙'。”说的就是我们那地方的两件宝贝,一个是通天玉宝石,另一个则是石门洞中的“石龙”。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自22岁开始出游,当他游完湖南的紫霞洞、月岩岩洞后,称“月岩第一,紫霞洞第二”。
而后他又来到了我的家乡。于崇祯十年(1637年),闰四月初四,进入石门龙洞进行考察探访。
在《楚游日记》里,徐霞客又写下了几百字的游记。其中对石门龙洞有这样的记载:
”洞门东南向,一入即见百柱千门,悬列其中,俯洼而下,则洞之外层也。从其左而上,穿列柱而入,众柱分列,复回环成洞,玲珑宛转,如曲房邃阁,列户分窗,无不透明聚隙,八窗掩映。从来所历诸洞,有此曲折者,无此明爽;有此宏丽者,无此玲珑。即此已足压倒众奇矣。“
”导者从左洞之后穿隙而入。连入石门数重,已转在外洞之后,下层之上矣,乃北逾石限门槛穿隘而入,即下石池中。其水澄澈不流,两崖俱穹壁列柱,而石脚汇水不漏,池中水深三四尺。中有石埂中卧水底,水浮其上仅尺许,践埂而行,寨裳可涉。十步之外,卧埂又横若限,限外池益大,水益深,水底白石龙一条,首顶横脊而尾拖池之中,鳞甲宛然。挨崖侧又前两三步,有圆石大如斗,萼插水中,不出水者亦尺许,是为宝珠,紧傍龙侧,真睡龙颔下物也。珠之旁,又有一圆石大倍于珠,而中凹如臼,面与水平,色与珠共,是为珠盘。然与珠并列,未尝盛珠也。“
“乃令顾仆先随导者下山觅酒,而独下洞底,环顾四旁,转出列柱之后。其洞果不深避,而芝田莲幄,琼窝宝柱,上下层列,崆峒杳渺,即无内二洞之奇,亦自成一天也。(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之上。)”
这就是明代徐霞客赞美过的石门龙洞,也是家乡的第二件宝。
2
国庆长假,我们来了一次短暂的回乡游。
这次回老家,我们带着从小在钢筋森林里长大的孩子,依照徐霞客的足迹,去石门龙洞游览了一遍。
10月6日的那天早上,我们开车从县城出发,车子行驶在平坦的乡间水泥路上,大约十多分钟后,就到达了石门村。
石门村是个古村,蒋氏祖先南宋时来此居住。石门龙洞就在石门村的后山腰上。
这是我的第二次到访。
N年前的一个冬日,班主任带着即将初中毕业的全班同学,也来过一次“石门龙洞一日游”。
当时老师租了一辆大巴士,从学校出发,车子在泥泞的、凹凸不平的乡间公路上,一路颠簸,十几公里的路程,我们在车子里来回晃动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老师找了一位熟悉龙洞的村民当导游。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位导游阿姨,竟然是我家的一位远房亲戚。她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并具体介绍了石门龙洞的前世今生,让大家对石门龙洞有了详细的了解。
在八十年代之前的那些岁月里,石门龙洞一直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石门龙洞突然热闹起来。几个矿山的有经济头脑的干部与村民集资,凑了近几万元钱搞旅游开发。
他们用炸药炸掉洞里碍事的石柱,拉电线装了彩灯,在洞口装上铁栅栏,砌了几间小砖屋卖门票、卖零食。
龙洞开发后不久,那里的生意还算不错, 可是一两年后,游客越来越少,逐渐的,龙洞荒废,连洞口外的铁栅栏都锈烂了。
遗憾的是,此次开发造成徐霞客所描述的“百柱千门”奇景受到部分破坏或有钟乳石的被盗走。
我们去的那个时候正是龙洞重归往日宁静的日子。
3
如今多年过去,故地重游,我的心中和家人一样充满期待。
走在后山腰弯弯曲曲的竹林小径上,碗口粗的竹子像卫士一般密密麻麻站立在路的两旁边,约十几分钟后,大家气喘吁吁,拾阶而上来到了龙洞口。
只见洞口装着新的铁栅栏,栅栏上上了一把大大的锁。正在哀声叹气时,又有人来了。
这次放假,多数人都是大老远从外地回家,并且是第一次慕名而来石门龙洞,如今这里大门紧锁,一道铁栅栏把我们隔在了千里之外,让人大失所望。
经过一番商量,尝试了多种方法后,有人提议翻墙而入,一半人同意,一半人反对。
大家正埋怨运气不佳要打道回府时,后面又上来了一群人,其中一位男同志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径直走到了铁栅栏跟前。
男同志正是这里的管理人员。
原来县政府要搞旅游开放,石门龙洞处正处在开发状态,平时门口都会上锁。
如今国庆假期,他带着自己的亲戚来龙洞窜门了。
一听管理人员的话,大伙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齐声喝彩。
我更是开心得跳了起来,真是太幸运了,来这里两次,每次都有惊喜。
看来此龙洞是我的福地啊。
4
他打开门,大家鱼贯而入,这时立即感觉到一股冷气扑面而来。
第一次见此天然的大溶洞,孩子们兴奋地大喊大叫。
往洞内走,分左右两条道,我们择其左道,猫着身,时蹲时伸,时上时下,曲曲折折。
前有一道石门,仅容一人出入。
大家弯腰穿过石门,就是“龙池”了。
清澈的水中,卧着的一条“石龙”赫然映入眼底。只见它身上的片片鳞甲,真切而清晰。
“龙头”上扬,一颗圆石好像一颗“宝珠”,被这条“神龙”拥在颔下,“龙尾”隐于池的深处。
“龙头”前面有一大圆柱石,中间凹陷,颜色与“宝珠”相同,恰似放“宝珠”的“珠盘”。
听说还有“龙爪”,趴在水里,只是看的不太清楚。
“神龙”满身的“龙鳞”呈淡黄色, 灯光一照,熠熠生辉。
徐霞客所见的“白龙”如今已变成“黄石龙”。
据地质学家分析,“石龙”变色,应该与人的活动,或者水质改变有关。
经测量,“石龙”长13米多,粗0.6米至0.8米。
“龙池”,所在的面积近百平方米,高约5米,宽处6米,长约30米。四周的石笋、钟乳石自上而上,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海底中的珊瑚,有的又像卫士,千姿百态,身处这奇幻的环境,大家啧啧称奇,震撼无比。
管理人员告诉我们,据地质学家介绍,从当地海洋变陆地的地质演变史来推测,这“石龙”的形成大概有上亿年的时间。
徐霞客赞叹龙洞:“足压倒众奇”原来是有依据的。
游完“龙池”我们还跟着管理人员观看了洞内的另一些风景。洞内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有的像梯田,有的已经形成结晶,有像定海神针,有的如盘,还有的钟乳石悬挂高空,水滴从天而降,大大的巨石已被水滴石穿,它们好像在提醒我们岁月在此曾经留下过的痕迹。
此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些遭到人为破坏的钟乳石。
听管理人员介绍,有很多形态逼真的石笋被人盗走,如果龙洞现在还不被保护起来,洞内被破坏的东西就会更多。
我们边看边叹息。痛心之余想想几百年前的徐霞客如果看到当时的“百柱千门”奇景受到部分破坏或有的钟乳石被盗走,不知会有何种感叹。
钟乳石成形缓慢,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还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对于这样的原生态的美景,真心希望我们都能自发地形成一种保护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我们也会更幸福。
游完整个龙洞,大家走到洞门口,只见有丝丝白雾,如薄纱,似丝带,在洞口袅袅升起,原来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龙气”。是我们县城的八景之一,也称“龙洞烟云。”“龙气”一年四季都有,经久不散。
看来此龙洞真是一块褔地啊。
走出洞口,这时管理人员“哐当一声”,关上了铁门。
回头望了一眼千年古洞,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有人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的心情。
我想,下次我还会来这里。
图片为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