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里每天充斥着各种鸡汤,什么味道的都有。也不管你爱不爱喝,就是一顿猛灌。
人们秉持着“保健品吃对了强身健体,吃错了顶多不管用,不会伤身”的原则,对待鸡汤的态度一直不错,可以说来者不拒。
后来我发现一个现象,确切说是怪像。有些鸡汤里,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味道。
比如我今天说的孩子的早期教育,一会儿有人说孩子必须逼一把才能成才,一会儿又有人说要尊重孩子天性,顺其自然。
两种说法都有明确理由。
前者理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家都在往前跑,你停下不动就是落后;后者的理由是:强迫学习会抹杀孩子天性,扼杀其天赋,揠苗助长,成为学习机器。
两种说法都挺有说服力,并且都有论据支持。照他们这么说,这两种做法每一种都是毒药,而解药在对方那里。
倘若他们只是一边倒也好,我们且不论对错鉴别能力,长期洗脑也会让我们认为它是对的。现在两个相反的观点摆在我面前,傻子都知道,若其中一个是对的,另一个必然是错的。可问题是,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连聪明人都不知道。家长们两大碗鸡汤喝下去,分不清哪个好喝,只觉得撑得慌。
这两种观点的发起者基本都是校外培训机构。前者倡导孩子应该参加校外培训;后者倡导孩子不应该参加校外培训。具体方法是通过参加他们的培训来曲线实现不参加别人的培训的目标。后者后来者居上,形式更多样、更灵活,避开学科教育,常以网课形式出现,有的甚至免费,盈利点是流量,以及基于学生数据的业务拓展。
我国教育部门早就下达了“减负”的命令,多年来各地在逐步落实,近两年犹为狠抓。而今年,更是将相关政策、措施执行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这依托于一系列配套措施,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保障了各方权益。
课外培训班最初的出现是以“拔高”为由。你家孩子培训了,就比别家孩子强,就会在人群里脱颖而出。只要有一个家长被说动,后面就好说了。说辞很简单,别人家孩子培训了,你不培训,你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最后,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班,能不能拔高另说,一定要让孩子享受平等教育。培训能提高吗?确实能。但所有孩子一起培训,一起提高,每个人多考50分,于是各大高校分数线也往上提高50分,最后考上的还是那些人。唯一受益者是培训机构,赚了个盆满钵满。管你张三李四,我只数人头。
在禁令刚下达不久,那些反应快的机构立刻做出了“微调”,改推家庭教育,内容不变,换了一下场地。形式更多样化,同时涌现出很多附属产品。如学习机、智能机器人等。还扩大了业务范围。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培训还是那个培训,从“无奈”变成了自愿,从诱导变成了“自找”。我家长在自己家学,谁管得着。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政策不允许甲方打,可没说不允许乙方找打。
针对这种情况,我也无法判断其合理性。希望有关部门看到后,能给一个专业的评判和指导。
还有的另辟蹊径,突然调转船头,开设成人培训班。以前教育孩子,现在教育家长。爹不来妈来,妈不来爹来,最好一起来,客户有增无减。你竟然认为孩子不再需要教育,你说你是不是需要教育。
这种举措,我个人感觉,是不违背双减政策的。无论心里怎么想,怎么怀疑,制度条例上它是说得过去的。你可以按照制度来,也可以按照心里想的来。具体要不要,那就看家长自己了。
而那些宣扬顺其自然、尊重天性的教育就正确吗?也不尽然。单说理论的话,是正确的,理想是美好的。可基于我们的教育现状,以及长久以来的补课顽疾未除等情况,这个理想真的有点太理想。
许多人只是为了输出其“鹤立鸡群”的观点,代表着万般浑浊中的一股清流,你只要点开看到了,就已成全他了。至于你认不认可,那都不重要。别不信,可能就连发表那些观点的作者发完文章后,立马就送孩子补课去了。
况且拿到学生数据后,他也要推他的课。从本质上来说,只要增加孩子学时,加重孩子学习任务的东西都属于“负”。
只不过从现形政策来讲,有些负是被点了名的,有些负没被点名。有些东西不变,换了个形式。投机取巧,抠字眼钻空子,手段繁多。对这种人,希望政策给予“情理性”惩罚准许。比如池塘边写着“禁止垂钓”,他偏拿鱼网捞,大摇大摆。抠字眼抠不过他,但可以大嘴巴抽他。开玩笑,鱼扣下,该罚款罚款。
你方唱罢我登场,家长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两者都不对,又好像都对,看起来无解了。
想要从根本解决,还是得从体制上变革,政策上支持。现在全国开展课后服务,正是对“减负”大计的有力支持和有效补充。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孩子既“无为”,又能有所作为。家长轻松了,也省钱了。
虽然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加班老师补助问题,需要细化并监督落实;以及唯“分”是图的人才选拔体制弊端尚未彻底消除,但各地出台举措,越来越重视“副科”,综合素质选拔机制在逐步完善。
总之,我们的教育整体是值得庆幸的。我们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从不敢说已实现,只能说终于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