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识别遐想

处在陌生的人群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自觉的给目力所及的人们相面,从一张面孔到面孔,如人面识别系统一般。我的这种行为或喜好,既不是因为研习了麻衣相书或风水之类的传统秘技;借此习练或印证;亦非带着某种优越感地审视。喜欢写些文字之后,我就慢慢地养成了观察的习惯。身边的人或者环境。皆在目内。

说道面相,人们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相由心生,一个人的面向就是他内心的映照;不过,人们又常把另外一句话也挂在嘴上:人不可貌相,皮囊远不能代表人的内心,况且人多半带着面具。

我的观察,一个人初在陌生的群体中,他脸上流露出来的表情或情绪多半是其内心真实的反映,因为跟其他人没有利益关系,他没必要刻意掩饰什么或者伪装什么。他的喜怒哀怨都不大可能是表演给人看的。

从相貌本身来说,每张脸具有其独特性,人脸识别在很多场合都在应用,简直有点泛滥了。长短、方圆、胖瘦、老嫩、男女等诸多细致的差异。不过在我看来,很多面孔其实是千篇一律的,可谓千人一面。如同同一工厂、同一流水线、同一个批次出来的产品。何也,你观察许许多多的面孔,你很难看到一张令你印象深刻的,走入内心的面孔。说道这里,有熟悉我的朋友可能会质疑了,你在喧闹的、游人如织的鼓楼,一天打眼的俊男靓女恐怕也不在少数,没一个令你眼前一亮的?确实如此,明星搬精致的面孔有的是,瞬时确实能吸引眼球,不要如过眼云烟,目光投到别处去了,便也留不下什么。

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在汹涌的人流中、在狭窄的学校门口,你很难看到一个面相生动、眼睛闪烁着快乐光芒的人,也就是流行语所说的松弛感。透过一张张面孔,你可以看到他的内心的焦虑、愤怨、恐慌、无助、空虚等等内容。某种程度上,你看到人们,也照见了自己。人们在陌生群体中的流露出他内心的镜像,也是他真是生存状况和处境的一个切片。换言之,观察群体面相即是经济学的一种调查实践,也是社会学的一种田野实践,当然,对于社会治安,也许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以目下城市摄像头部署之众多,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之广泛,人工智能算法之神奇,分析并预测人们下一步行为的二代人脸识别系统迭代和升级似乎也并非难事,大约不远的将来便可以实现。假如在加上脑接口系统。那么,人完全可以成为系统的一个终端。一个原子化的端点。

在高效率、高节奏、高竞争体系下生存的人们无论是在工作或者休息的过程中,他都很难完全松弛下来。面相就是TA内心的镜像。

在另外一些典型的场合,比如公园,你就会找到一些真正快乐的人,比如退休金充盈的老人,无论跳舞、唱歌、打牌、下象棋或打乒乓球,那种松弛是真是的。你发现在健身器械区锻炼的老人们精神头比你还足,身体比年轻人还壮硕。

无它尔,没有压力,没有忧虑、玩的高兴之故也。

我带孩子到公园、广场游玩的时候,发现孩子们一起打闹、追逐的时候,十分快乐;等着他爹娘逼着他非练习体育考试那些科目,他立马就皱眉苦脸了。有孩子从小逼着做数不胜数应付考试的事情,过早地原理了自己的天性。有兴趣驱动的玩、游戏;长达后,他们还能拿找回来吗?

每做一件事对应到一份功利,所得一切本车有用去,这种实用主义塑造了我们麻木、愁苦、怨愤面相。

如果人工智能系统将个体异化成端点,用极致的管理办法对个人进行考核。那是,人们的面孔又将随着技术进化到什么程度?

想起《哪吒2》后面的彩蛋,南极仙翁因为被揍肿了脸,进密室时被人脸识别系统识别不出来,只好任由两个徒弟修理。倘若一个人变得面孔变得活泼快乐,刷脸时,会不会遭遇寿星佬的同样的尴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