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弊(母亲住院日记之八)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天气:阴 雾 冷   

      上午,是二哥和弟弟进病房探视,母亲病情继续向好,能在病床上自己起坐,胃口见好、食欲渐增。

      一早,二哥就下楼准备了面条,进病房时又带上了昨晚买好的草莓、火龙果、猕猴桃。可能是21日病重入院救治插管时,对气管和食道造成了损伤,近两天治疗用的胃管、气管陆续去除后仍有余伤未愈,吃饭有影响,需进一步恢复。据主治大夫讲,目前的状况很好,等普通病房有空余床位后可随时解除重症监护。阿弥陀佛,真天大的喜事啊!二哥和弟弟探视完从病房出来告诉我这一结果时,三个人除了脸上掩饰不住的欣喜,还有眼角里闪着的泪花。

      也许是母子间永不会割舍的血脉相牵,让我的神经过于敏感的已经有了事先的预知,以致昨夜在弟弟家住的时候,又恢复了多年以来的不良习惯:晚上睡得迟,早上醒的早,中间睡不实。早饭以后就匆匆的往医院赶。

      从弟弟家下楼出门时,抬头看天,空气清新,天气晴朗,看来是不错的一天,只是气温较昨天低了不少。弟弟家离医院大概四五公里远,这对平时就喜欢步行运动的我来说更不在话下。再加上随着这两天母亲病情的日渐转好,我心里也宽慰了很多;要没什么急事,远远近近进出医院,我就有意的多动动两条腿,也借此活动活动冬天里有些懒散的筋骨。心情好,腿轻脚也快,走起路来也感觉不到累,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医院。散步独行多走路已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自觉这种运动,一是能弥补身体机能的自然退化,强身健骨,锻炼身体。二是健步走是有氧运动,能排干扰、利脑力、助思维,并已惯于用这种方式聚神想事。三是借此可以看市井、观街景、赏风情,进而了解置身其中的城市或乡村。多年来,每逢出差或是乐游到一新地,总是想尽可能的多去接近和了解所到之处的民风民俗、特色物产和自然地理、山川河流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每个地方都有历史,每条街巷都有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有有别于他的独特风景。

      今天,因为母亲的这场病,意外的把召回到了这座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城市也是一样。尤其是现在在母亲已经确切的脱离了生命危险,身体在一天天明显转好以后,我才更有了这份情致和雅兴。 籍此,我出了小区大门,沿市区干道的黄河二路往东走,稍偏离一下主路,拐个小弯,走进紧邻弟弟所居小区旁边的“彩虹湖”公园北段。凭直觉,在春夏秋三季,这个处于闹市中间的公园应该是个不错的去处。它不光有水、有树、有草,还有一个环湖的闭合步道,拱型桥、茅草屋、湖心岛点缀其中。只是现在进入冬季以后的这个时间,原有的绿色已尽消失,草树枯萎,千般萧条,万籁俱静。北方的冬天通常都是这个样子。昨天早上经走这湖边时,一汪的池水还平静的犹如一面镜子,在一闪一闪的泛着凄冷的光;不远处竟还有几只鸭子,正不知深浅的在冰冷的湖水中无精打采的游来逛去。今天打这走过时,水面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岸边步道边上的枯草与砖石砌成的路牙间,还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并形成一条沿步道规制走向的白线。几株垂柳已经褪去了往日曾经繁茂的叶蔓,迫于这冬日严寒的逼迫和压榨,现在仅剩下了光秃的枝干,在寒风的鼓噪下来回摆动着已经有些僵硬的腰肢。

    尽管没有太紧急的事,但去医院的时间约束还不允许我在这里做过多的停留。想到这,便双脚偏离湖边的步道,跨上由步道分出的一条岔路至主路间的台阶,进入黄河二路人行道后,再一路向东走。因为起得早,虽还没到上班的高峰,但路上的人车已经明显多了起来。我到过国内不少城市,总有一种共性的感觉给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现在的城市无论大小,那怕是一座边远的县城或小镇,在每天上下班的时间,人拥车堵,必然是常见的街头一景。这恐怕已经是中国城市的一种独有风景。说“独有”可能有点武断,但要说是最严重的堵车大国,应该还是不为过的。14亿的庞大人口基数虽然是客观原因,但是要解决这种不管是大中小城市的堵车现象,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我不懂得城市规划方面的要求,但是一座城市建设设计的理念、蕴涵的历史文化、建设的质量标准,最终都会通过一种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市民或游客与行人的眼前。说到这,我还是敬佩和感念古人的智慧与思维,皇城故都暂且不说,仅搜索浏览一下我们还未曾尘封的记忆,就自然会想到,北方的四合院、闽粤的雕楼土堡、徽派的白墙青黛,尽管这些带有地域和乡土特色的建筑相对城市来说是民间主流,但是,我却始终期盼着会有不乏匠心的开创者、设计者,能怀揣着一种对先人智慧的敬仰和乡俗建筑文化的心醉与痴迷,秉承着传承与延续的睿智,把现代与古典、城市与乡村、民居与府第,进行有机的融汇整合后,运用到现代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当中去。使得一些固有或惯用的千篇一律的呆板,在骤然间变的灵巧活泼,并彰显出一种张狂和不羁。做到庄重中不失典雅,现代中不乏古典,使其寓史、寓诗、寓理、寓人的心境。由这样一幢幢建筑组合而成的城市或是乡村,才不妄为匠心,才不愧为经典,才是人们寄托乃至生存生活的物质与精神的家园!

      我也不懂建筑艺术,但不管从艺术的广义或狭义理解,肯定与建筑有着密切广泛的联系。而要说到同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与建筑的关系,则似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我曾经向往过陶潜笔下的桃花源,仰望过嫦娥仙居的玉兔月宫,憧憬过王母神幻缥缈的天台瑶池。这些虽然皆出自于文人笔墨的梦境虚幻,但相信这并不是他们完全的凭空捏造和杜撰出来的。我深知桃花源是一种人为寄情于山水的想象,天台月宫也更是超脱于人间,并非人力企及的一个美好心愿。不过,谁又能说这种最终还是根源于人的脑力创造出的文学想象,就不能给现代的建筑设计带来些灵感的启发呢?回归到现实中某些已经多少含有些这种理念和元素的城市或是乡村、街区,我想和我一样的一些也有这种期待和盼望的,也不过仅仅就是这样一种人为的理想和单纯的想象。可近几十年的造城运动,却大多像是同一个模板的复制克隆,在一种超实用主义激进理念的驱使下,被过分的急功近利所羁绊和左右。使得一座座改造或是新兴的城市,除了钢筋水泥堆积出的现代造型,久而久之的让人们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以外,就再也没有其他让人值得回味和留恋的东西了。更有一些曾经蕴含着久远历史光辉的名胜古迹,或是名村小镇,虽然得到了保护性的现代开发利用,但多数却被浓重的商业气息层层包围着。越来越忽视了人文因素的累积、传承和文化氛围的塑造,这已经不同程度的削弱了本应该属于它们自己的那种特质和色彩。片面的追求这样一种所谓的“意境”,难道就是人的全部或最终的归宿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