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社交活动,比起集体活动,更加享受独处,在参加聚会时,他们总是显得不太合群,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他们偶尔流露出冷漠和笨拙。
作为一名性格内向者,从小到大最怕听到的莫过于这样一句话:你好像有点儿内向。
老师说:“你学习挺认真的,就是性格太内向,要多融入集体。”
父母说:“别人有那么多朋友,你怎么总是一个人。”
朋友说:“干嘛这么喜欢在家呆着,多跟我出去参加聚会吧。”
面试官说:“其他方面都没什么问题,但我们想要更加外向的人。”
似乎在所有人的观念里,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是需要改正的坏毛病。这个世界一直在督促性格内向的我们:“快点变成外向的人吧”。
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性格内向,真的等于性格不好吗?
02
外界往内向者的身上贴了太多标签:闷、不爱说话、孤僻、自卑、高傲、社交恐惧……但这些标签无一例外是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没有一个能真正定义他们。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内向者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占人群比例高达30-50%。然而这个庞大的群体,却似乎从未被大家真正认识过。
有许多人认为内向者就是社交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其实,内向者的“不爱社交”和社交焦虑完全是两回事。有社交焦虑的人群在参与社会交往时感到焦虑、紧张,这种不适甚至会表现在生理上,但是社交焦虑者之中的很多人内心恰恰是十分渴求与他人的交往和接触的。
而内向者们,与之相比,并不害怕社交活动,不参与活动其实是他们的自主选择,他们认为独处更能让他们感到舒适。
内向者们在七嘴八舌的人群中往往说的很少,这也并非因为他们不善言辞,羞于表达。他们只是不喜欢无意义的闲聊。比起参与许多人的群聊,内向者更适合并擅长于一对一的谈话或和少数几个人的交流,并偏爱有内容和深度的谈话。
还有人认为内向者孤僻冷漠,情感不丰富,缺乏幽默感。其实许多内向者拥有着比谁都要丰富的内心世界。内向者善于控制。内化自己的情感表露,因此尽管在旁人眼中他们的表情、言谈、举止不是那么夸张,却并不代表他们的内心没有丰富的情感。内向者中也有天生的幽默大师,他们往往不会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去施展幽默感,但也许他们更能够触及幽默的核心。
偏见往往来自不了解。作为内向者,应该怀疑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极端的偏见。
03
知乎上有个关于内向型性格的话题,里面有网友分享了一封信,写信人是一位CEO,一位性格内向的女性。
“看她开会、谈合作、发飙、团建……一点内向的样子都没有”,这位网友说。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写了一封分享自己伴随性格内向这个标签的成长经历的信。
在信中,她回忆起自己曾经为了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做出的努力。
“在我整个成长过程中,大人们一直致力于跟我的‘内向’抗争。”
“第一次在全校面前担任升旗手,第一次在全年级面前演讲,我忘记怎么走上台,又怎么走下来,我紧张到肚子痛,然后默默叹气。”
“我一个人去了外地。跟一群天南海北的同学住在一个宿舍。我花了很长很长时间去适应,终于可以与他们一起上课、吃饭。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人群中走着的时候,心里常常觉得孤单,想要逃跑。”
她开始放下对自己性格的偏见,发生在恋爱以后。
“我收到了他的信,他说常看到我一个人在图书馆发呆,这是第一次,我听到的评价是‘有丰富的内在’,而不是听了十几年的‘言谈没自信而且欠缺社交能力’。”
“我觉得什么东西在松动。我开始去琢磨,那张标签背后是什么。”
她开始尝试接受自己内向的性格,去汲取内向的力量,去撕开所有不好的标签。
最后她谈到:“我越来越发现,内向还是外向,都不是什么决定性因素,它既不会决定你成功,也不会决定你失败,人最终的样子,是由性格和人格决定的。性格是天生的,人格是指经由后天的文化影响与个人经验等因素混合而成的。
性格就像地基,而人格则是建筑在它上面的建筑物。它们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现在的样子。我们就像一条有弹性的橡皮筋,虽然总有一个界限,但是可以往外伸展、扩延。”
04
是啊,性格是天生的,外向还是内向,这些差异与生俱来,难以被真正改变。
但其实又何必去改变它呢?哪有什么标准的最佳性格,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而内向或者外向,不过是一个我们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罢了。
我猜现在一定还有正苦恼于自己性格的内向者,你们真的不用强迫自己去改变。内向的人安静、沉稳、理智,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知道如何与自己灵魂深处的思想交流。内向的人有许多独特而宝贵的特质,这些是你的性格赐予你的礼物,你要做的只是接受它。
无论你是什么性格,不论你是否内向,不要被所谓的标签所禁锢,无需为他人的评判而困扰。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