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肯下笨功夫才厉害

今天和朋友聊天,不知道怎么谈到曾国藩。

有人说,曾国藩证明了笨人也能成功。另一人说,他只是小时候比较笨,长大就变聪明了。

我问:有什么能证明?

于是有人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有个小偷潜入他家偷东西,看曾在背书,就想等他背完这页休息了再下手。结果曾反来复去背,都背不下这一页。小偷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便无奈离去。

二是曾父也说过他比较笨。

我相信这是两则轶事,真伪待考。就算是真的,我也可以做不同解读。

第一则轶事正是他聪明的体现。他八成发现了小偷,但不便点破,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把小偷耗走。不露声色,解决难题,正是很聪明的人都做不到的。

老子说:知白守黑,知雄守雌。就是这个道理。用现代一点的话说,这叫情商高。

第二则轶事,我更有证据证明他也是情商高,而不是笨。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各各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之嫌矣。

若按常理,几个兄弟肯定都竞相在父母亲戚面前表现,希望大家表扬自己好。但曾国藩是长兄,他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让父母乡族称自己好,说兄弟们不好,这不叫孝悌,而应尽力使大家都好,帮兄弟扬名才是。

用一句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他父亲就算说过他笨,那也是他为了表现兄弟们的好而故意露拙罢了。

有人说,他成功不过赶上了太平天国起事,英雄有用武之地,若无此契机,他也成功不了。

若无发逆之乱,他确实可能不会立这么大的功,但也一定是个了得的朝臣,没准还能入阁拜相、入军机处,而不会像后来一样遭嫉而始终不得入中枢。

太平天国起事前,1847年,他在官场十年而至副部长(礼部侍郎),那时他才三十六岁。用他自己的话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看到了吧,他聪明得很。书读得好,官也做得好。

他只是个性比较强,又很会藏锋而已。

曾国藩曾说过,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他又说: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一书未毕不开新书,一句未通不看下句。有人把这也解释为不灵活、不聪明。

其实,反过来想,这得多聪明啊!如果真是笨人,赶上有一页或一本不明白的,岂非读不下去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所有的书都能读懂读通,但不贪多,所以才慢慢读来。但每读过的一句都是全明白了。

就像欧阳修有一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上联谦虚,下联坦荡。但上联看着谦虚,其实傲气。这么多书,也有我没读过的。啥意思,大家都懂的。

正因为曾国藩这样的人聪明,才知道成功没有捷径,要下笨功夫去做才行。

他削平发逆一役,一直是稳扎稳打,所谓结硬寨、打呆仗。要打仗不急于冲锋,先把壕沟挖好、营寨扎好,慢慢和你磨。

他弟弟曾国荃围天京三年,不着急攻城,慢慢经营,最后围得你没办法了。连朝廷都急了,催李鸿章赶快进兵助阵,但李是曾带出来的,哪里会抢曾九帅的功劳,所以任由他慢慢去打了。

所以,聪明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聪明人还肯下笨功夫。这种人,没法跟他争。

最后奉送一则故事:教练教学员高尔夫球,开始前先提问,如果一个高尔夫球丢在一大片草地里,怎么找?答案五花八门。但他认可的最佳答案是:从边上开始向中间一点点找。

成功就是那个高尔夫球,想捡到就不能取巧,一点点来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这并不是说天资不重要,而是心态、坚持太重要,踏...
    卢小卫阅读 1,037评论 1 4
  •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
    大道知行知行堂阅读 1,237评论 3 12
  • 花墙上的盆栽,探出屋檐的树叶,发白的春联,竹竿挑起I的印花蓝布,木心略带痞气的画像,蹲在门口的那只三花猫,以及灯光...
    鹿角的角阅读 224评论 0 0
  • 他们是在大学时相爱的,两人都是从农村出来了,家里都有兄弟姐妹,叔叔是家里的老小,婶婶是家里的老大,他们在最美...
    wenli7521196阅读 1,040评论 0 0
  • 下文是之前写的,今天在写码时突然想到,之前写这个时用了一个笨方法.只需要把外圈的边框替换成盒阴影,下述问题就都不存...
    留白的未来阅读 53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