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人说你说话真没意思,是在初中;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连一个故事都讲不好,是在初中。但当时我一直将这一切归因于,一方水土一方人。然而那时,我在初中过得并不好,虽然也没受过什么肉体上的伤害。
今天读了《零秒思考》,才意识到,这么多年我没有一直没能好好地表达自己,还真得跟水土无关。只是因为自己始终都是浅尝辄止。
学生时代看书,内容撒上一眼,呦呵,我知道啥意思,嗯,我真是一个聪慧的人啊!那时候我真这么认为。我满面春光之时,好友问我怎么样,我还很谦虚地说到:哎呀,没什么内容,谁都能看懂。她满脸羡慕地让我给她讲讲时,我支支吾吾地,竟然说不出一句。哎,当时颇为看得起自己的我认为:我走的是心,不是嘴。
结果,结果就越来越明显,我什么都不知道。
哎,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我不能再幻想自己是一个低调的、隐形的内秀派啦。
从来都没有什么问题,是我从小保持到大的一个问题。因为不会提问,小学时还被老师揍过,可依旧没有学乖。我什么都会吧,天哪,这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信度。我害怕交友,无论什么性质的朋友,我一直认为与人交往时的复杂,不是我这凡人可以做到的。因为啊,我不会用语言表达,我有太多的顾虑:怕一句话说不对,得罪人;拿捏不准别人的态度、心思;怕别人对自己所言、所问不感兴趣等等。
总而言之,我不发达的大脑里装着太多的恐惧和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导致我不敢开口,继而越来越不愿意说话,最终越来越不会说话了。这也许就是恶性循环吧。
浅浅言语,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可能并不会太容易,但也并非定性,可以改变。打开心扉,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知道自己的想法;而后,进行表达,能够准确表达,让别人尽可能地明白、听懂。语言生于交流,发展与交流,最后也将在交流中取得辉煌。所以,用作交流的语言,让别人听懂是最为重要的,至于那些顾虑,大可不必过分深究。抓住重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最终的结局吗,就是将“浅浅”变成“恰如其分”的言语。
每个人都存在于希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