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解忧良方: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

开始写作以来,我有无数忧愁:没有写作素材,不会排版插图,不会细节描述,不会遣词造句……其实,这些还可以通过针对性练习来解决。我最大的苦恼是写文没有深度,有无数观点感觉像是独创,写下来一看,却是照搬脑中碎片。一句话,没有自己的思考框架。

这一点,我在读秋叶大神的书《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和《这样读书就够了》时深有感触。这两本书都有关于拆书的内容。拆书,说穿了就是对书的一种深入思考、发散散性思考。特别是秋叶老师在中篇拆书实战中,结合了大量的思考,讲解如何拆书。而我,却完全看不懂大神的思维方式,既汗颜又忧虑:我怎样才能学会思考啊?!

好在,猫叔的晨读及时给我送上了解忧良方:《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其中讲到了三种思考方式:批判性思考、深度思考和同行评审。

批判性思考

我关注了一个叫“一小时爸爸”的公众号,他们经常在文章中戳破各种各样的谣言,用的武器就是批判性思考。比如有广告说,“专为中国宝宝体质设计“,一小时爸爸批判说:“能先创造点理论或者证据来告诉我们,到底所谓的中国宝宝的特殊体质是什么鬼东西啊?”不少家长都被这种毫无支撑的理论忽悠过,他们也需要批判性思考。

有时候,我们就是太容易相信人了。遇到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吧。

不过,在儿女的健康问题上,批判性思考恰好帮助到了我。

大前天,六个月大的儿子感冒了,我带他到医院查血。在看了一眼报告单后,医生胸有成竹地说:“肺炎。”我疑惑地说:“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也正常,不会吧?”医生肯定说:“就是肺炎。先做两天雾化,吃两天青霉素吧!”

出了诊室,我把报告单拍照发给当医生的舅舅。舅舅说:“这不是肺炎,没有感染”。这也肯定了我的想法。后来,我没去拿药,而是带儿子去看了中医,中医看了报告单,也同意舅舅的看法。

我不想说庸医的问题,我只想告诉大家,如果一味相信医生的权威,我儿子就得吃好几天有害无益的抗生素了吧。(在这里多说几句,我儿子是病毒感冒,有自限性,可以自愈;如果真是细菌感染,还是得用抗生素的)

深度思考

一直以来,我读书算多的,但没什么“腹有读书气自华”的感觉,也说不出什么有深意的话来。这么多书,算白读了。

《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告诉我,那是因为读书时没有进行深度思考。虽然读了那么多书,但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不深刻。

要深度思考,有三招:分类划线,列出重点,以教带学。

对呀,近来读书印象深刻,有时候晚上睡觉还在反复品味书中的内容,就在于近来都用上了前两招:在读书的时候划上线,然后列出书中框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段落章节大意,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当然,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是没有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再看再理解。

至于第三招,虽然还没有向5岁小孩解释过,但看书之后写书评,相当于又巩固了一遍,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了书中内容。《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里说到的便签读书法,其中一种便签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书中内容。我想我GET到了重点。

同行评审

这里的“行”,应该是“xing”,而不是“hang”。同行,一同前行的人;而不是同行,同一行业的人。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同行是冤家,要让同一行业的人给你提意见,那场面,口沫横飞吧。

一同前行的人,成长路上的小伙伴,请他们给自己提意见,其实也得抹得开面子才行。

学了李筱懿老师的“魅力女人12课”中的气质一课后,我请10位朋友客观评价我,指出我的优点、缺点。结果出乎我的意料,10位朋友中只有2位真实、客观地回复了我,其他8个朋友没有给我任何回音。那8位朋友,要么是害怕指出我的缺点,以后交往中抹不开面子;要么是怕直言不讳,我接受不了。

其实,回复我的2位朋友才是“真”朋友,因为她们知道我既然如此要求,必然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我突然想起以前一位同事,我们互相之间做过这样的游戏,她也是我的“真”朋友,可惜我现在失去了她。

当然,直接当面指出缺点,提出建议,也不是不讲究技巧的。《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教授给你的技巧如下:

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交流;

重要的地方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强调;

避免用武断语气;

如果反对,就提出替代方案;

反对别人和别人反对你都很正常,不要上升到人格层面。

我想,学会这三种西方精英的思考方式,写出来的文章会上升一个思想层级的。

看,我这篇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了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