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每一代君王、霸主都有自己的称号,而且称号从侧面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某一特征,比如说汉武帝,称为“武”就是他在位期间东征西讨,扩大了我过的版图,武功自傲。
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他想称霸中原,所以自己给自己立的号,更有些影视作品还有“大霸不过三、小霸不过五”的说法,暗示是项羽的这个称号太霸道,导致自己树敌过多,最终消亡。被电视剧洗过脑的小伙伴请举手!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时征讨暴秦的有各路势力,谁不想称王?刘邦更是遵从楚怀王“先入咸阳者王之”称为了关中王?那么是关中王牛还是西楚霸王牛呢?这个得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说起。
地理交通不便是客观原因
至三皇五帝、夏、商、周之后,中华文化已经从黄河流域,逐渐辐射到更广袤的中华大地,但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个中央政府,很难控制所有地区,因此将同族的人分布到各处,进行开疆扩土和统治,到了东周,这些分封出去的同族人,都逐渐强盛起来,形成区域的国家,其中最大的几个国家是齐、晋、秦、楚,被称为为春秋时代,后来晋国又分为韩、赵、魏三国,同时河北的燕也日益强大起来,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这就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由于各列国的势力不断强大,王室已经不能号令天下,各列国之内如果有什么争端,都由军事实力较强的霸主出来协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黑社会中的大哥大,主要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凭这个实力可以收取保护费,但是也有责任来调节各“大哥”之间底盘上的矛盾。
由于霸主无法“更姓改物”,所以对于周天子,表面上仍然是尊重的。就像现在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首相都还要尊敬皇室。大家所熟知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践,就是这么形成的。
封建思想是主观原因
什么是“封建”?就是分封土地建诸侯,王室给你土地,你是这块土地的诸侯,但是你要效忠与我。
虽然秦统一了六国,但是封建的思想依然还影响着各诸侯,大家统治中华大地的思维还是“中央皇权+地方诸侯+霸主调解”的模式。
于是当秦二世被推翻以后,虽然根据楚怀王的意思,封刘邦为关中王,但是其实其他势力也得到了封王,具体什么王记不清了,总之凡是灭秦有功的都得到了分封。但是大家骨子里还是延续着春秋战国时候的统治思想。也就是说一定更要推举一个势力最强的“王”来协调诸侯的矛盾,那个时候,傻子都知道项羽的兵力最强,于是他就顺利成章的称为了“霸王”。
这么看来,其实项羽就是当时实际上最有权势的人!
至于后来项羽怎么败给了刘邦,说法就很多了,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项羽本善于打仗,但不是统治之才,也缺乏战略眼光。据说交战初期,项羽有很大优势,大败刘邦,刘邦北渡黄河,据深沟天险与项羽抗衡,同时攻击项羽的粮草,最后项羽势力减弱,不得已作罢。
历史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