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有一篇选材好像很不高雅的文章——《便秘的中学生,和被忽视的如厕自由》,但是有一万多的点赞,三万多的转发,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痛点问题。
上学时期,除了吃饭、喝水、如厕,学校规定的活动外,我很少下位置,走出教室门。越往高年级升这种情况更严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越来越封闭自己,走过别人身边都觉得会打扰别人,上厕所次数多了都会不好意思。“按规则行事”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学校的要求尤其是铃声驯化了我,也正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
我看到班级里内向的孩子,下课后一动不动,就鼓励他出去走走。当他极少数情况上课时想上厕所,很害羞地向我表达时,我很心疼,但是难以向低年级的孩子解释如何灵活遵守规则。我总说真的想去一定要说,但他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一定要遵守,直到受不了。
这次培训给了我启发。为什么要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为什么要提醒我们“照顾好自己”?致朴的同伴们在给我们让权。
一到陌生环境培训,我认为这是别人的地盘,我要遵守他的规则,自己就会畏手畏脚。一坐就是半天,吃饭随意凑合,去卫生间经过满是人的过道,来来回回说“不好意思,借过”,做一个合格的看客,这是拘束,这是旁观。
但在“致朴”,我的学习视角不好,我把地垫拖到中间,不挡着后排的老师就好;我的腰开始疼痛,就在懒人沙发上靠一靠;我不想表达,可以保持沉默;我想提问,内心觉得太小白了但还是问出了口。我在关注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提升了培训的质量。
如果我也能在班级内营造这样一个氛围多好?每个人如此自洽,怡然自得,有所获得。
校长说“这次你的发言不多,但是每一次发言我都特别关注。”我特别感动。这寥寥几次发言我都是鼓足勇气,比如问如何“关心学生”?比如发表对《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的核心目标的看法。前者收到了张老师的推荐书籍,后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总担心出丑,发言会浅显。但校长又给了一个观点——这个世界没有小白的问题,只有问题。妙!“致朴”则直接在“共创约定”里写到“每个人都有智慧,没有错误的答案,每个人都会倾听,也会被倾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此种种要素,让我放松下来,在安全的环境里表达自己。
接下来要和学生“共创剧本”,也许首要目的并不是把剧做成什么样,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里自信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