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眼阅世052:“别人打碎了我的梦,我就自己再造一个”

在西瓜上看了一段名为《走进遥远的梦里》的视频,讲的是一个名叫王雪卿的女子为自己造梦的故事,堪称现代青春版的塔莎奶奶,看后令人唏嘘。

其实这样的故事已有很多,许多前明星大腕儿,前主播主持,前著名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设计师等等,厌倦了都市的繁华拥挤,喧嚣吵闹,当然,还有尔虞我诈,某天忽发奇想,寓居于某山清水秀之地,偏安一隅,采菊东篱下,往来无白丁,早就算不得什么奇闻。

不同的是,王雪卿和这些高大上毫无半毛钱关系,她出身于惠安的一个小渔村,因家境贫困没有机会上学,16岁就开始离家,先后在深圳、厦门等地打工。

17岁在深圳时才学会了查字典识字,后来又自学拍照。

2012年12月17日,她在火车上邂逅一个喜欢写作的男生,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开始谈恋爱,但很快遭到来自男方家庭的反对,理由是,男方是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王雪卿只是个没读过书的打工妹,而且比男生大。

很快,这段恋情无疾而终。


2015年3月7日,王雪卿因失恋到泉州一带散心,这一走不要紧,竟误打误撞进一处世外桃源,在这里邂逅了一处理想的栖居地,那是一个已废弃20年的小屋,她觉得这里很适合疗伤,于是当即决定签租20年。

接下来,她用自己仅有的一万块钱买了沙子,水泥,砖瓦等材料,开始一手一脚地亲自修缮这个小屋,钱用完了之后就又跑出去打零工,就这样折腾了一年多,终于造出了一个理想中居所的模样。

因为这里的生活极其不便,她又开始开荒种菜,养鸭子。

再后来,她开始模仿著名油画里的样子拍照,比如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并试着传到了网上。

有一天,一对恋人来到了她的小屋,说他们快要结婚了,希望她为他们拍一些像她传到网上那样的照片,并会为她支付一定的报酬,这便是她摄影生涯中的第一笔生意。

从此以后,她告别了兼职,成为了一名专业摄影师,而那个小屋,自然也成了现成的拍摄基地。

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惠安女子身上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善良隐忍,果断决绝,甚至有点儿“自梳女”味道的独居传统。

她的父母,竟然是从诸多的新闻报道当中才得知她的天才创意和奇葩行为,而此时的她已独居在自造的小屋里时日良久。

这样的故事,好像只适合发生在惠安女子王雪卿身上,一切都毫无违和感。

其实很多人,并不比她更缺钱,但他们只能活在经验主义的安乐窝里,想象着外面的世界,不甘,不敢,也注定将在这样的纠结中走完一生。

如果不是贫困,和早年打工练就的超强生活能力和独立精神,你失踪一周试试,你父母不到处报警才怪。

有时想想,真的,感谢生活的赐予,上帝其实从来不曾亏待谁。


王雪卿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说:

从十几岁打工一直到三十二岁,身边的人像镜子一样照着我,我说,我不想像他们那样活一辈子。可以我的出身和资历,在城市混一百年都没有出头之日。当然,现在想来,我也应该感谢他,是他,给了我最终放弃城市开始寻找自我的决心。

这是一个真正的励志故事,和巴金的《家》不同,它不是以女人(鸣凤)的牺牲促成了男人(觉慧)背弃那个死水一潭的大家庭最终奔向战场寻找自我,而是以一个男人的懦弱和背弃促成了一个女人的独立和新生,这多么好。

而且它让我们相信,灰姑娘同样可以有梦想的权利,并不只是等着王子提溜着那只象征高贵优雅的水晶鞋到来,其实那同样是压抑和牺牲的隐喻,她们完全有能力为自己制作一双命运的水晶鞋,为什么不呢?

电影《女魔头》里,那个杀人无数的女魔头艾琳在法庭上唯一的辩护词是:

每一片云,都应该有一小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罗永浩说,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只有TMD偏执狂才能生存。剩下的,无疑是些陪衬和看客。

深以为然。

哦,最后一句是我加的哟。

对,我就是如此不厚道,如果你以为所谓厚道就是成天说些自己都不信的鬼话的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好久没打篮球好久没骑单车好久没散步好久没瑜伽,好久没有一个人找自己了好久没有喝酒,好久没好久,这都不是我了,4年,...
    jianshu16阅读 285评论 0 0
  • 1-5 连L1: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SunnySun_fb42阅读 214评论 0 0
  • 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断的付出,比如付出你的时间,比如付出你的精力,比如付出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只...
    7f7018716cd7阅读 1,181评论 0 2
  • 文 / 艺文小舍 你走过来的时候 雨不停地下 你的影子被雨点模糊了 夜晚也模糊了 你是谁家的姑娘 你走过来的时候 ...
    艺文小舍阅读 328评论 8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