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伦勃朗在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而奠基其地位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独特的光线使用,这个因素令他的绘画作品独树一帜。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而伦勃朗光在当下的摄影以及电影领域都运用的非常广泛。伦勃朗布光( Rembrandt Lighting)便是借鉴伦勃朗在画中对光线的运用技巧,是一种有意形成明暗对比的布光技巧。
这种布光技巧一般以聚光灯为光源,照亮动作区域,而让其他区域消隐在阴影部分中。
一般认为伦勃朗布光可以获得更强的戏剧性或更强的生活真实感。这种布光技巧常常用在影片的关键场景中,以表现善与恶、生与死之类的重要哲学问题。
197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其片中对伦勃朗布光的运用可以称之为教科书般的存在。
在影片中,威拉德上尉的任务是找到柯兹上校并“终结”他。然而,从开场场景中我们知道威拉德上尉自己已处于疯狂的边缘了。
当威拉德上尉最终找到柯兹上校时,问题在于威拉德上尉能保持理智并完成“终结”的任务,还是自己先疯掉。
场景开始时,威拉德跪在打着背光的帘子前等待柯兹的接见。由于帘子被光打亮,我们只能看到戚拉德的轮廓,而“隐身”的柯兹占据着主导地位,打着背光的帘幕还赋予柯兹神秘的感觉。
镜头切到帘子后的柯兹。柯兹从休息状态中站了起来,他的脑袋从黑暗中出现,显得很大。画面其余部分是黑色的,使得他的脑袋好像和身躯是分离的。
当柯兹抬头时,只有半边头颅是亮着的,看起来就像“月牙形”,巧妙地暗示了其精神处于失常状态。
在这个场景的最后一个镜头中,柯兹冲洗脑袋,同时威拉德在解释柯兹的上司们认为已经其已经失常。
现在聚光灯完全打亮了柯兹的脑袋,水像金子一样流下。尽管我们联想到了水具有净化效果,但很显然此刻的柯兹已经不能清除他的心魔了。
伦勃朗布光通过强对比度的光表达了柯兹的精神错乱。在布光中,逆光通常是表达道德及善良,但在这里被颠覆,反向用来暗示柯兹的疯狂。
看的多不如动手实践,荣思建议正在或准备拍摄短片的学子,可以将这种布光技巧运用到自己的片中,来提升短片的质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