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酒是生活的调味品,寒冬腊月,温上一壶黄酒,约上三五好友,再切上几斤牛羊肉,大家一边谈着理想,一边涮着火锅,这样的日子怎一个美字了得?
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中,酒这个字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从酒的起源来聊一聊古代酒文化这件事。
一、中国酒文化的起源;
谈一件事物背后蕴含的“文化”,必然避不开的事情,就是它的起源问题。毕竟文化这个概念,特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记载酒的起源,主要有仪狄酿酒和杜康酿酒两种说法,且听我一一道来。
1、仪狄酿酒说
先秦古籍《世本》记载,远古时期,仪狄发明了多种口味的酒,所以她又被后人称作“酒祖”:“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
古书的记载过于简略,在民间的传说当中,仪狄酿酒则演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有一天,仪狄到深山中寻找食材,好为大禹烹饪美味的食物时。途中,仪狄意外的发现有一只猴子在喝一种水果发酵后的汁液,当时猴子喝了这种汁液之后便醉倒在地,脸上还显露出满意的神色。
仪狄感到很好奇,她便趁着猴子熟睡的时候,跑去尝了一下这种汁液,结果这种带着水果清甜味的饮品立刻便征服了仪狄的心。
回到家后,仪狄就尝试着按照猴子的做法来复原那种汁液,经过数次失败,仪狄终于研究出了这种猴子酿造的汁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酒。
2、杜康酿酒说
史书记载,杜康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把没有吃完的饭用空桑叶包裹了起来,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饭经过自然发酵,散发出了一种迷人的清香,还伴随着白色的液体,杜康尝了一口后,发现这种液体味道甘美。
于是,由此杜康学会了用五谷酿造美酒的方法。
两种传说都带着一丝朴素的色彩,到底是由谁先学会酿制酒这个问题,古人也存在着颇多争议。其实,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讲,酒的发明应该是数代人一步步摸索的结果,或许恰好是杜康或者仪狄在前人的经验上取得了突破,才被后人所铭记吧。
3、先秦时期酒的酿制方法
周朝的时候,古人们便已经有了系统化的酿酒技术,宫中还设有专门的官职,负责管理酿酒事宜。
首先,酒的好坏按照清浊分为五个标准:“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
其中含有酒糟,味道偏淡地叫做“泛齐”;酒汁和酒糟相互混合,带着淡淡甜味的酒叫做“醴齐”;白色的浊酒叫做“盎齐”;黄色的酒叫做“缇齐”;去掉酒滓的清酒叫做“沈齐”。
在周人的眼里要酿造出优质的酒非常不易,其选材、酿造过程非常考究:“秫稻必齐,曲蘖必时, 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
不过,当时还没有蒸馏酒的技术,所以那时候的酒更像是一种饮料,比如“醴齐”,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醪糟,也就是米酒(稻米酒在秦汉时期被当作上等酒)。
二、古代酒的功效:可祭祀、可宴请、可庆功、可欢愉、可解忧;
酒在古人的心目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不单单是一种餐桌上的饮品,还兼具祭祀、治病、赏赐拉拢人心等等功效。
为了区分饮酒的目的,古人又给酒起了许多名目,送行的酒叫做送行酒,庆功的酒叫做庆功酒,结婚时喝的酒叫做喜酒……
可以说,酒在古代,已经融入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的农村,很多家庭都有酿酒的习俗,这些自家酿制的浊酒虽然口感上或许不尽人意,但却包含着古人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质朴的乡民往往最是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了,他们便会准备好一桌好菜,打上一些自家酿的酒来招待客人,这顿饭里吃的不仅仅是乡村纯天然的健康食材,还有乡民的一腔情义。
陆游在山阴老家农村时,便深为农家的好客而感动,还发出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感叹。
三、酒与文艺:“劝君酒杯满,听我狂歌词”,雅俗兼备的酒文化。
酒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仿佛能与万物搭配一般,陶器、竹器、玉器,每一种不同材质的酒器都能让酒焕发出不一般的滋味。
“葡萄美酒夜光杯”,古人对酒器的讲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光是先秦时期就有尊、壶、旨、皿等数十种酒器,大家能想象一顿饭光是喝酒就有十几种酒器的吗?
正是源于古人对饮酒的重视,酒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竟逐渐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存在。
唐宋时期的文人们,更是把饮酒这件事玩出了新花样,我们普通人喝酒时候也会用游戏助兴,文人们的娱乐方式可要丰富得多了。
我印象里,最会玩的两位酒客,一位要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能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太白,另一位就是写下《兰亭集序》的“书圣”王羲之了。
兰亭集序背后,其实就是一段当时最出名的一群文人,聚在一起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的千古佳话。
诗者,歌以咏志,酒友们大概也只有到了兴头上,才能吟诵出那一首首千古名篇吧。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