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多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游客一样,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万仙山景区,最吸引我们的不是高达万仞、如刀劈斧削般的奇峰红岩,也不是苍翠欲滴、无边无际的竹涛林海,我们来这儿最迫切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见识一下这儿的盖世奇观——这条由郭亮村人于四十年前凌空开凿在太行红岩之上的挂壁公路、绝壁长廊。
近了,终于近了。当旅游大巴载着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呼啸而上时,这个令人惊叹的奇迹终于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人工开凿的累累痕迹,红里透黑的太行沙岩,穿洞而过的清爽山风,惊呼连连的同行游客,无不提醒着我们此时正穿越在四十余年前以支部书记申明信为首的郭亮人,在艰苦卓绝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用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打通的这条生活通道、精神之道、致富要道。我相信,如果没有这条挂壁公路,郭亮村三百多口人在今天要么搬迁,要么继续苦守着自己艰难的生活,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繁华和富庶,更不会有“中华影视村”的美誉,极有可能还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始模样。
乘坐大巴穿过高4米、宽5米、长1250米的郭亮洞,眼前豁然开朗,郭亮村还真是一方别具一格的人间仙景、世外桃源,放眼望去,整个村庄视野开阔,乡村特有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田地房舍依山傍水,所建房屋也全部用红褐色的岩石镶嵌,与苍茫的山色浑然一体。正值早餐时分,整个村庄已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经商的、旅游的、写生的……各色人等早已汇成了一条奔腾的河流,从天南海北涌向了偏僻的郭亮村。清晨尚且如此,可想正午与晚上该是何等的热闹。听导游介绍,当年三百多人的村庄,如今做生意的已不下三千人,能够全方位提供吃、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因为有挂壁公路的奇观做铺垫,再加上大导演谢晋在此执导过《清凉寺的钟声》后,这里更加声名雀起,先后有十多部影片在这里取景,游客更是一年四季络绎不绝,昔日穷困的小村庄一跃成为了久负盛名旅游胜地、写生基地、影视基地、攀岩基地……
因为挂壁公路,郭亮村人富了。与一位驾着摩托载客的中年汉子攀谈,老乡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心情:一年下来至少能赚个十三四万!因为挂壁公路,郭亮人的思路也更加开阔了。在一个普通的院落前,一个家庭主妇模样的人拦住络绎不绝的游客:一人交上一元钱,可尽情参观当年电影《举起手来》的拍摄地之一,因为就在俺们家。一老汉更是把前些年的农家老物什、以及开凿郭亮洞时用的大锤、铁撬等工具精心整理并摆放出来,任好奇的游客尽情参观,还热情讲解、大方合影,前提也是交纳一元钱的门票。收费不高还服务热情,惹得游人纷纷解囊。这就是可爱的郭亮人,路子广、办法多、薄利广销,让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灵活的现代商业头脑而点赞。
我还特意参观了郭亮人在未开凿挂壁公路之前,出行时所必经的唯一通道——天梯。也是在悬崖峭壁上,这条呈“之”字型、最宽处仅有三尺多、极窄处仅可容得下两只脚的陡峭阶梯,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郭亮人。这段艰难的历史终结在了1977年的5月1日,从这一天起郭亮人正式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今昔对比,抚今追昔,我们怎能不为郭亮人誓将天堑化通途的大无畏气概所深深折服。
下得山来,我终于零距离领略了郭亮洞的非凡风采。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我小心地触摸着洞壁坚硬的岩石,它们无不袒露出红褐色的胸膛,块块意气风发、个个顶天立地,仿佛述说着郭亮人英雄的过往、歌唱着郭亮人幸福的现在;从一个个明洞探出头去,我仰望着笔直陡峭、直冲云霄的红岩绝壁,俯视着深不可测的万丈峡谷,在无数次倒吸着凉气的同时,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感天动地、荡气回肠……
郭亮归来,我将从挂壁公路里捡回来的一小块红石头,恭敬地放在了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我相信,郭亮精神从这一刻起将在我的内心深处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