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风拂过敬业楼前的旗帜,当铿锵的誓言在晨光中回荡,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出征仪式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我对基层实践的憧憬。这场仪式不仅是一次出征的宣告,更是一堂关于责任与成长的生动课,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与乡土的血脉联结,以及实践之于成长的非凡意义。
吴娇老师提及“以知促行,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时,我忽然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深意。以往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如同散落的珍珠,而基层实践正是那条串起珍珠的线。就像农业经济理论若不走进田间地头,便无法理解土地流转的真实困境;公共管理模型若不接触乡村治理,便难以察觉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障碍。这让我想起之前有一群知青分子来到我的家乡,用他们的所学为百姓做实事,谋幸福。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知识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双脚丈量土地时生出的智慧。
毛小兵院长强调“勿做打卡式调研”,这话如警钟般敲在我心上。曾几何时,我们总以为调研就是拍照、填表、写报告,却忽略了“沉到田间地头”的本质。他说要“与乡亲们同坐一条板凳,吃农家饭、唠家常话”,这让我想起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的片段——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变成“老乡”,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我曾听去年参与三下乡的学姐们讲,在某村落调研时,她们起初拿着问卷生硬提问,村民们总是拘谨应答。直到某天帮一位农民晒完谷子,坐在门槛上啃着她递来的玉米,她才打开话匣子,说出了对养老政策的真实看法。原来,调研的真谛不在形式,而在以心换心的真诚。当我们放下“调研者”的架子,才能让乡野的声音真正走进心里。
授旗环节那面鲜红的“文明实践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代代青年的担当。带队老师刘威提到“安全保障”“专业指导”时,我看到了师长们对我们的呵护与期望。这让我想起学长们曾分享的故事:他们在乡村支教时,不仅用专业知识开设编程课,更用陪伴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夏天;在产业调研中,不仅分析数据撰写报告,更帮农户搭建了电商销售渠道。这些实践让我明白,“三下乡”不是走马观花的旅行,而是用专业所长为乡土注入活力的行动。就像种子落入泥土才能生根发芽,我们的知识只有融入乡野,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仪式结束时的宣誓仍在耳畔回响,那是青春对土地的承诺。此刻的我忽然懂得,“三下乡”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下乡”本身,更在于让我们在与乡土的碰撞中,重新认识自己肩上的责任。当我们开会讨论工作安排,当我们熬夜整理素材剪辑,当我们为乡村孩童送去知识的灯,青春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是我们实践的战场,更是滋养灵魂的土壤——在这里,我们学会把书本的“知”转化为行动的“行”,把青年的“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我”。
如今,各实践团队已整装待发。我知道,前方或许有烈日骄阳,或许有泥泞坎坷,但更多的,是乡亲们期待的目光和土地馈赠的成长。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初心奔赴乡野吧,以躬身实践的脚步丈量青春的厚度,用知行合一的担当回答时代的问卷。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都发生在走出象牙塔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