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讲究的人是这样喝茶的

图:网络


照例泡一杯红茶,置于电脑右侧。

读《茶之道》第八章《饮茶之宜》。

饮茶是比较斯文的说法,就是喝茶,吃茶。之宜的意思是宜之,宜这样,应该这样。合起来:喝茶应该这样。至于应该哪样,那讲究就太多了。

潘向黎说几年前在杭州青藤茶舍品茶,看到一首打油风格的小诗,甚觉好笑。其诗云:“春泉一盏雨前芽,踏进青藤似到家。日照西子高屋暖,开门只见满湖茶”。我笨,看不出这首诗哪点好笑。而潘老师的同伴已经笑得不行了,将嘴里的茶喷了出来。没有见到满湖茶,弄了个满桌茶。

然而青藤茶舍却是有来头的。潘老师说:

这个茶馆名应该是由徐渭而来的,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这是一位文化史上的奇才、怪才,诗文书画皆擅,自称书法第一,而长于行草;也擅杂剧,著有《四声猿》,直接影响了汤显祖等优秀剧作家;绘画在艺术史上地位更高,他善画水墨花竹、山水、人物,淋漓恣肆,多有创造,堪称一绝。郑板桥对他十分崇拜,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他也是一位茶专家。他的《煎茶七类》,既有真知灼见,又是茶文化和书法艺术合璧的精品。

徐渭的书画作品我在上海博物馆看过,觉得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茶舍以青藤名之,显得店大客小,如此高雅之所在,在里面怕是只敢说悄悄话。原来,徐渭先生的《煎茶七类》中便有专章,名曰《茶宜》。他省略了一个“之”。其《徐文长秘集》说到品茶,更是一连串的“宜”。

且看文化名人喝个茶有多么讲究。

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

“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石、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宜”里面不光是有美景,还有美人。美人负责以素手汲泉,着红妆扫雪。兴致来了,还可吟诗作画。安逸。

都市生活,高楼林立,好像到处都不宜喝茶。我们常去的半日闲,最多占了个临河,稍微把视线抬高一点,面对的便是对岸的河景房。大片楼群。

有趣的是,读《饮茶之宜》,好像最讲究的人都是明朝的。

晚明冯正卿,益都人,曾任湖州司理,清朝后,他隐居不仕,嗜茶。他就饮茶的时间、地点、器具、茶伴、意境等做了一番总结,共有七忌十三宜。

宜就不说了,大同小异。说他的七忌,顺便对照检查。

一忌不如法。冲泡的方法不对,水温不合适就叫不如法。绿茶有绿茶的泡法,红茶有红茶的泡法,龙井是龙井,岩茶是岩茶,要学会用不同的“语言”(水温)跟它们对话。这方法在下从未讲究过,管他什么茶,一泡就是一天,喝白了事。

二忌恶具。劣质、粗鄙或不合时宜的茶具。好马配好鞍,高档茶具能增添审美意趣,当然好,可惜我是长期用一个杯子,直接将品茗沦为解渴。

三忌主客不韵。这是在说跟谁在一起喝茶了。无论谁请客,主与客都得有“韵”,意即风度、情趣和雅量。——不比了,没有可比性。

其余四忌从略,无非是忌俗,包括应酬性的喝茶,佐茶的点心太油腻,喝茶时东想西想、静不下心,以及茶舍的装修没品味。

明代还出了个著名的茶学者许次纾,此人为官家子弟,因跛足未能入仕,其《茶疏》被评价为“深得茗柯至理”,可与陆羽《茶经》相表里。就如何饮茶,他提出了明窗净几、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二十四宜。

唉,如今的文人雅士不是没有,也不是不讲究,可惜要么没闲,要么没钱,要么找不到适合饮茶的地方。没办法,打完麻将回家,弄一套讲究的茶具,拍照,发朋友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