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默了然
01
小乐是个自媒体编辑,三年前,一个人从四川来上海打拼,举目无亲。
作为一个四川人,她最喜欢吃的非火锅莫属,但又不喜欢呷哺呷哺那种一人食的小火锅,总觉得不够地道。
可是一个人去火锅店又觉得怪怪的,在熙熙攘攘的大厅中接受他人异样的目光,这些画面光想想,孤独感就扑面而来。
有个周末,她实在想念火锅的味道,鼓起勇气走进了海底捞。
服务员看她一个人来,贴心地在她对面的椅子上放了一个小熊玩偶。
在小熊的凝视下,她成了店里的重点关照对象,服务小哥帮她调酱料,帮她倒饮料,帮她下菜。
服务真是周到,可是这些并没有缓解她的孤单。
不体验不知道,跟一个玩偶吃饭真是太尴尬了,来来往往的食客看到她是跟一个玩偶吃饭,纷纷露出异样的目光,后桌的人还举起手机偷偷拍照……
本来就想自己默默吃完走掉,结果变成了公开挂单身狗接受大家的侧目和围观,这饭还怎么让人愉快地吃下去?
后来小乐不得不迷上了方便火锅,在家加水15分钟就能吃到,热辣热辣的,吃完连碗也不用洗,真是方便。
02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孤独?
一个人在上海生活,小乐最常联系人是快递和外卖小哥。
平时工作早出晚归,自然不想买菜做饭,一日三餐不是叫外卖,就是在楼下的全家便利店解决。
到了节假日,看着窗外热热闹闹,她还是不想出门,只想安安静静在家里,开着空调吃着外卖,看看综艺追追剧。
这种“饭来张口“的生活,自在倒是自在,但也让漂泊在外的小乐倍感孤独。
为了排解孤独感,她养了一只猫咪,成了“吸猫”一族。
她买了花样杂多的猫粮和猫咪用品,偶尔外出还要去宠物店寄养。一年下来,花在宠物的钱财,远比花在自己身上的多。
但是她觉得很值得,下班后有猫咪可以陪伴自己了,可以跟猫咪交流感情了。
她把猫咪当作了自己在上海的孩子和家人,猫咪在她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03
孤独并不代表着与世隔绝,小乐虽然不喜欢凑热闹,但也期盼有志同道合的社交。
她有几个没见面的同行好友,经常通过社交软件探讨和交流行业问题,社交平台成为她作为人际关系的主要沟通方式。
为了缓解“网上活跃,网下落寞”的生活,她也会不定期参加同城读书会,与一群爱书者联欢。
一个人出去旅行,她喜欢选择民宿,这样能与房东和其他房客交流沟通,不仅可以排解孤独,也能结交不同的朋友。
毕竟,人始终是一种群居性生物,害怕孤独是天性。
04
据咨询企业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独自生活的年轻人已达到7700万,且有望在2021年增至9200万。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上海每4户里就有1个“一人户”。
离乡背井的小乐,只是上海芸芸独居者中的一个。
每一种生活方式背后,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孤独经济”由此诞生。
迷你KTV、一人食、方便小火锅,乃至外卖、手游,这些为孤独人士而设的产业,生意红红火火。
逐渐兴起的小型电饭煲、烤箱和水壶等,目标市场就是独居者。
以智能陪聊为卖点的智能音箱已经开始兴起,主打给人们像朋友和亲人一样的陪伴和情感反馈。嫌养猫麻烦的,待人工智能崛起以后,买个机器人陪伴自己似乎也是可行的。
连最传统的房地产行业也被孤独者悄然改变。
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成为房地产商专为年轻人推出的单身公寓。
有的开发商还提出组建年轻人的公寓社区概念,在公寓里有书吧、饮吧、食堂等,既方便年轻人生活,又创造年轻人相聚、交友的机会。
05
在“享受孤独”这件事上,日本人比我们有经验得多,他们从来不觉得孤独是一件难堪的事。
2011年,日本某经济学家出版了一本书叫《一个人的经济:成熟市场也有大金矿》,提出了“一个人的经济”,即一人独自消费和体验。
走在日本的大街上,随处可以找到适合单人消费的商店和很多为单身人士打造的服务。
位于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的东松山校区的学生食堂,从2012年起就开始在食堂设置单人座位。
在能容纳6人的餐桌中间,设立一块约50厘米的半透明塑料板,无法看见对面的人,就像是坐在柜台里一样。
与其说喜欢一个人吃饭的学生增加了,倒不如说是照顾到了学生一个人吃饭时不想被别人看到的心理。
在日本有名的一兰拉面馆里,隔板会将座位分开,顾客和服务员也不会面对面。
一个人吃着美食,不会被别人打扰,也不用和拼桌的人尬聊,仿佛眼前的美食就是全世界,这才是一个人吃饭的最高体验。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END·
作者:壹默了然,文字里诗意,烟火中成长。写走心的文字,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