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这部电影已经年满18岁了。当年上映的时候我还只是个小学生,但这部电影是为数不多的令我时常愿意重温的灾难片。虽说现在看来,不论是人物的造型,还是那艘布满各种手拨式按钮的“倪塞亚”号,确实有点“土”得不能入眼,但是说它永不过时,却一点也不过分。
有故事的灾难片是不用担心票房的,灾难、英雄、人性,单这几样就可以构成一个被取之不尽的题材,这部电影不光题材足够吸引眼球,故事主题也做足了深度的探究,当然,特效上的功夫也是值得叹服(和十多年前的技术相比,《让子弹飞》中炸火车的特效简直幼稚得敬业)。
现在的观众对大的灾难场面已经不感冒了,见怪不怪,何况看过《2012》这样的电影,估计地球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们为之震惊的天灾画面可供取材了。可是,《天地大冲撞》中的灾难画面所带给我的震撼,可以说是至今不减,且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超越这种震撼,包括《2012》。
相信记得这部电影的人一定知道我要说的是哪个画面。没错,就是父母二人相拥海岸迎接滔天巨浪的段落。影片中,一如昔日的夕阳海滩上,除了父女俩空无一人,充斥了大难前恐慌无助的氛围。女儿让出了前往“诺亚方舟”的名额,孤身来到海滩寻找父亲,父亲孤独的背影入画,他面朝大海,充满了他对过往的悔悟,和直面自己的勇气。父女二人在他们一家三口曾经留下欢笑的海滩冰释前嫌,也暗示了一家三口的精神团圆。情感是极为奇妙的,当心中充满了爱,原本孤独的灵魂就会被联系在一起,变得无比坚强和满足。
此时彗星撞击了地球,巨浪袭来前,大风和倒吸的海水,不但加强了画面的真实度,也极大的提升了惊悚的效果。画面中,滔天的巨浪与微不足道的父女俩形成强烈的对比。女儿怕得闭上了眼睛,蜷缩在父亲的怀里,父亲紧紧抱住女儿,直视迎面而来的巨浪。 这时候,令人震撼的不再是没有情感的灾难,而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摧毁的人间挚爱。
《2012》片尾的巨浪是《天地大冲撞》中的数倍,为了营造巨浪的威力,《2012》运用了报出高度数字,搭配演员惊愕的表情,以及特效浪从崇山峻岭后向画面前推进等手段展示,尽管如此用力的强调,相比《天地大冲撞》,仍然显得空洞且毫无温度。
比如其中也有印度学者一家相拥被巨浪吞噬的画面,但是没有故事也就没有情感,观众没有觉得可惜,而仅仅是可怜。这样的人物可有可无,换成公务员一家,农民一家效果是一样的。并且学者最后无处可逃才认命的设定,虽然现实,但显然格调不高。
就算抛去故事不提,单说特效展示的手段,《2012》也是生硬得紧。《天地大冲撞》中结合了自然与人类力量悬殊的画面对比,配以瞬间由暖转暗的色彩,背景音乐只有风浪声,似乎可以嗅到空气中咸涩的海味和夹杂在其中的恐惧,营造氛围的手法轻松而巧妙。 回忆《2012》,能想起来的是各种天崩地裂,人类渺小得蝼蚁不如,不停地逃,不停地逃……
故事主题决定高度,在人性上的探讨是电影永恒的话题。《天地大冲撞》就是一部深刻导向人性的电影。末日来临,通过几个普通人物的生活以及心理的变化,让观众感同身受。故事的中的“胜利”并非落在战胜灾难上,而是在于人们保留了最珍贵的真善与美好。面对来日无多的一个死命题,故事中的人物很好地诠释了“无畏”用最柔软的心灵,击败了最强大。的灾难。
在很多探讨人性的电影中,人性本恶成了“主题深刻”的代名词,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还有《荒野猎人》。不过《天地大冲撞》的导演是一位女性,她细腻而温柔地向我们讲述了她对人性的理解,或者是期望。这或许就是我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故事讲完了,每一个看故事的人都会长舒一口气,幸好我们没有遇到这样的灾难,幸好我们错过的不多,幸好还有挽回的机会。请做出正确的选择,请认清什么才真正值得你珍惜,然后去捍卫它们,为它们而勇敢。也许,这就是《天地大冲撞》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