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解读:4, 中、和是一切的根本

4、 中、和是一切的根本


中庸的第一章,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贵,也可以说是中和为贵。而中和的达到,喜怒哀乐之情的恰当表达,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而情是性的表现。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气,这是人性。人与外界相接触性及表现为喜怒哀乐之情。

 

喜怒哀乐之未发,至天赋之性与外界接触之时此时是属自然之性。自然状态,也就是本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不存在过与不及,所以中。自然之性与事相接,而表现为喜怒哀乐之情。由于人生活在群体中情的表达也就受到种种人际关系的节制,需要有度。而人们环境,地位,利益以及学识,修养等的不同,又会使情的表达,有过或不及过与不及都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刻薄寡情冷淡无情固然会危害社会和谐。喜怒哀乐之无节制的过度宣泄,也会伤及身体。尤其在复杂的环境之中小不忍则乱大谋,无节制的任情而为,更会危及全局,因用情不当而带来的教训,史不绝书。由此喜怒哀乐之情,需要有种种人文的规范,就是传统所说的。人情发,只有符合道的节制,无过无不及,才能保证社会的和。所以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传统文化中,对此有许多阐述。《小戴礼记》《坊记》说,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礼,是以情为基础,依据情而加以调节,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人的一切行为都于情,所以人道始于情,情是人道的基础。要合于能有益于社会和谐,人道教化就是引导人们恰当地表达喜怒哀乐之情。所以说,始者近情,终者近易人道是始于情,而终于始于自然,而归于文。

戴震说过情无不及情之为礼。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得者也。礼,就是使无过无不及。他以情为基础,既是对情的节制,又是为了使情,不至爽失,能够得到恰当的发挥和表达。

 

可见,情,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自然基础,但人不能任情而行。情的表达要受人文的节制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顺应人情,又对人行有必要的节制,使人情得到恰当的表达,达到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如果一个人脾气太大,贪心太重,心中经常生无名之火,起烦恼,就会有灾。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更要时时刻刻保持定慧,安详自在。

 

观察时下的人们,有的人不了解人生真正的道理,如果要他没有喜怒哀乐,他可能就无法安定下来。我们要了解,中是一切的根本。只有致中和,有定有慧,我们做事情才能够恰到好处。如此天地安于本位,就不会有灾祸了。

这里,作者不仅提出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而且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春夏秋冬四时风调雨顺,什么时候该刮风,该下雨,该出太阳来打雷。当天安于本位,时节才不会乱掉,才能恰到好处。春天里,草木就会长得很茂盛秋天就能收成,乃至树叶枯黄到了冬天就是很寒冷,四时节气的运转,都会恰到好处。如果人心变异天地变味了,即使六月天,也会下起雪来,或是不到冬天,就会很冷。因为一切的天灾人祸都是由于人心,没有致于中和。假若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中和的境界,那么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就会成为人间净土。

 

中与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指出了此目标的重大意义是歌颂达到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致中和,即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万事万物,是人们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可以说是中庸全书的主旨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太阳西斜,为公园洒下一片金光。公园里此时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人一狗出现在公园的长椅上,我很喜欢狗...
    曲水凭栏阅读 430评论 0 1
  • 《人间世》 颜回曰:“吾wú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yù若!有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hào...
    一叶虚舟阅读 2,14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