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制片商为赢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并且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一些成功的模式,久而久之形成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当经典好莱坞的电影潮流达到巅峰状态时,潜伏着的巨大的危机也逐渐暴露。
伴随着“麦卡锡主义”对好莱坞电影行业的损害、“派拉蒙诉讼案”以及商业电视网的盛行、伟大的卓别林被驱赶出美国等,好莱坞昔日辉煌不复存在。1960—1980年好莱坞经历着从经典好莱坞到新好莱坞的华丽转变。本文将对新旧时期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风格进行简析,探讨隐藏其中的研究价值。
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电影
(一)经典好莱坞时期类型电影的产生
20世纪30、40年代,并未收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的美国的好莱坞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产生了三位一体的集成网络系统、制片人中心制度、好莱坞明星制度。在逐渐走向正轨的电影行业中,制片商为赢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并且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一些成功的模式,久而久之形成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这种按照各种不同类型或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强调创作上的规范化、程式化、模式化。
制片商出于经济利益,对观众审美心理中的“期待视野”的进行了很好的利用,他们将电影大致分为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恐怖片、战争片、家庭伦理片几种类型。并以此为模板,复制出大量的电影作品。《关山飞渡》、《乱世佳人》、《魂断蓝桥》、《西线无战事》、《卡萨布兰卡》等经典影片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之后,制片商将其故事模式大量套用,使得更多同类型的电影沦为产品,虽然卖座却丧失了独特性与艺术魅力。
(二)经典好莱坞时期类型电影的特点
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了该时期类型电影的最大束缚,无论哪一种类型片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中英雄救美、强盗片中恶人抢劫并最终落入法网、歌舞片能歌善舞的正面主人公与心爱之人的大团圆结局等。
定型化的人物,如除暴安良的警长、侠肝义胆的牛仔、铁骨铮铮的硬汉。这种脸谱化的模式是人物缺乏个性,不能给人以真实饱满的印象。
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如在辽阔的西部原野代表了阳刚和壮美,雨过天晴代表了美好的结局等。
“三一律”和戏剧冲突律的体现,剧情的发展脉络一般都采用简单而清晰的线性情节结构,没有多线条的相互交叉。
为了达到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大部分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面完成拍摄的。场景美则美矣却少了生气。
即便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类型电影存在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但它仍然成就了不少经典之作,为战时的美国人民带去一个梦幻般的银幕世界,同时也为之后好莱坞的电影的运作模式提出了一个历久弥新的建议——观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拍什么。正如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传播学教授托马斯·沙茨提出的那样:
类型电影问观众:“你还相信这个吗?”
影片受欢迎时,观众回答:“是的。”
当观众说:“我们觉得形式太幼稚了,给我们看一些更复杂的东西。”
类型就发生了改变。
新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电影
(一)新好莱坞时期类型电影的发展
伴随着“麦卡锡主义”对好莱坞电影行业的损害、“派拉蒙诉讼案”以及商业电视网的盛行、伟大的卓别林被驱赶出美国,以及旧好莱坞“利益至上”模式的弊端,20世纪60年代的好莱坞已经完全不能维持自己的昔日的辉煌了。
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濒临绝境,他们的资金开始转移到石油、航空、电子或电视等其他行业。而大的电影公司放弃了一般的影片,选择把几百万美元的资金用来拍摄几部权威性的影片。渐渐的制片人中心制不复存在了,制作、发行、放映这一垄断的电影工业链条破碎。制片厂、电影公司、导演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格局。越来越多的老一辈的导演,如约翰·休斯敦(代表作《浴血金沙》、《非洲女王号》)、希区柯克(《蝴蝶梦》、《狂凶记》)、威廉·惠勒(代表作《黄金时代》、《宾虚》)等活跃在经典好莱坞时期的导演已经度过他们的创作高峰期,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大受欢迎的类型电影也不能在满足年轻观众的观影需求,“青春片”、艺术性电影的异军突起,而新技术如“星涅马斯科浦”宽荧幕电影的盛行等更是让美国好莱坞电影动荡不安。权力被解构、市场被瓦解、意识形态的巨大变迁为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画上了一个看似意犹未尽的句号。
当经典好莱坞时期即将彻底结束时,获得更多自由的新锐导演(以斯皮尔伯格、米洛斯·福尔曼等)开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们开始对经典好莱坞时期类型电影其价值关念进行颠倒。深受欧洲电影的启发和影响的导演们清楚的认识到只有打破原有的定律,跳出原来的门框,才能有更多的进步,因而在选择演员、选择题材方面有着绝对权利的他们开始追求电影上的艺术层次、追求剧情的起伏不定、探寻人物性格的瞬息多变。这些理念对七大类型电影的复苏与转型产生巨大影响,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走进一个新时期。
(二)新好莱坞时期类型电影的新面貌
一、影片中主要人物身份、性格的突破。由原有的牛仔、侠客转变为反抗环境、越出正轨的人或犯罪分子,如《邦尼和克莱德》这部影片。拍摄于1967年的这部影片讲述了30年代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一对雌雄大盗亡命天涯的故事,导演阿瑟·佩恩颠覆性的创作手法一度饱受争议,主人公抢银行在电影中被正当化为向当时社会秩序挑战的行为。
二、在区别与以往人们在银幕上所看见的虚幻的内容,新好莱坞类型电影不要求观众对银幕上的一切信以为真。相反影片中常出现人为加工的痕迹和一定的间离效果。导演们不但没有掩盖电影技巧,反而尽可能的用技巧去强化氛围。慢镜头、定格、跳接、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相互交织,这是新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常见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感情的力度。
三、在告别过去虚构的拍摄方式,导演们增加对实景、和不完整的现实的拍摄,凸显真实性和可信性。
四、剧中人物成了影片的主要表现力量。如作为强盗片(黑帮片)经典之作的《教父》,融入了家庭与权力的交替这两大元素。使得英雄的形象更加的完整和饱满,更具有质感,对人物善的、脆弱的、柔情的一面的展示,使得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越来越多的影片将创作的根源转向小人物对家庭、对生存的追求和渴望。
从以上变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国好莱坞类型片的发展与它呈现出的新特点。总而言之,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进步,使得好莱坞电影走向辉煌,我们作为观众也更期待这片沃土中产出的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张晓凌,詹姆斯·季南,《好莱坞电影类型 历史、经典与叙事(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