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上帝统治的蓝天之下,还有一层灰矮的屏障,在这里,春天依旧是春天,花草树木,鸟雀虫鱼,全都生机盎然。唯独成年人,用自己一手搭建的屏障将人性的种种美好拒之门外。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用此书,再现了沙俄时期黑暗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了对被损害着的无限同情,对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伊丽莎白•冯•塔登认为,人类进入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认识到暴力和侵犯给人带来的恐怖,强调同理心和感受他人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男主角涅赫留多夫无疑是个“现代人”。一开始,他是一个善良、有抱负的青年,深受斯宾塞,的学说的影响,一心想将土地分给农民,同他母亲传授他的奢靡的生活断绝关系,然而后来混迹于上层社会之后,他的信念动摇了,变得自私虚伪,在精神道德上开始堕落,好在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下去。在一次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他与玛斯洛娃再次相遇,法庭不公平的判决和玛斯洛娃绝望的叫喊唤醒了涅赫留多夫沉睡的良知,他意识到,玛斯洛娃的堕落是他一手造成的,从此,他开启了他的复活之旅。为此,他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低价租让给农民,卖掉自己的豪宅,并掷重金寻求律师为玛斯洛娃的案子上诉,并决定同玛斯洛娃结婚,一同前往西伯利亚。在那里,他终于完成了精神的复活。 从涅赫留多夫的复活历程来看,他的复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认识阶段”。在过惯了上等人的生活后,他对农民、囚犯的生活一无所知。在监狱中与马斯洛娃接触的过程中领会到了所谓上等人对百姓生活的摧残后,他的悔恨进一步加深,于是他决定通过出租土地的方式赎罪,结果农民并不买他的账,这些有私有制引发的土地问题令他十分困惑。后来,在看到了许多无罪的人被捕入狱后,他对现有规则合理性的思考和枢密院度判决是否“正义”的毫无意义的审查然他意识到,之前向枢密院与皇上递诉状的行为就是在向罪恶的发起者请求对无罪者的宽大处理,这种行为让他感到之前的行为之十四为了赎罪过于做作的表演。这是“彻悟阶段”。最后是他的“复活”阶段。他开始逐渐接受革命者(政治犯)的先进思想,坚定地走向复活之路。 全书最精彩的两个片段之一是第一部第三十四节的最后,涅赫留多夫关于小学徒堕落的思考:“真可怕!谁也不知道,这里主要是残酷还是荒谬。不过看来,不论是残酷还是荒谬,都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里是对黑暗腐朽的分拣社会的无情揭露,也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矛盾困惑的呐喊。其二是第二部第三十二节,涅赫留多夫和他的姐夫伊格纳季•尼基福罗维奇关于各自意识形态的辩论,他们不同的见解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小说中细致的写道他们的神态:脸色发白。他姐夫脸色发白是因为涅赫留多夫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有损于他的地位,他宁可与自己的良心斗争也不愿承认制度的荒谬,与良心的搏斗使他脸色发白。而涅赫留多夫是因为他在他姐夫身上看到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影子,认识到消除私有制的不可行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他只好选择妥协,放弃改造社会的想法,潜心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全书的结尾看似无序实则暗含深意,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也像涅赫留多夫一样,深入农民,分发土地,体验生活。但无论他对农民的态度如何,他始终认为他依然在奴役着他们,为此托尔斯泰感到迷茫。因此他写道“至于他生活中的这个新时期会如何结束,那就得看将来了。”托翁这是在将“复活”的接力棒传递给千千万万的读者,不愧是“逐灵魂与思想之利”的伟大作家。 列翁对涅赫留多夫复活的过程写的极其细腻,特点鲜明,鞭辟入里。再细致的描写涅赫留多夫转向宗法农民观点的过程中丝毫不掩饰他作为公爵的弱点。比如在西伯利亚的将军家,豪华的宴会并没有使他驻足,享受归享受,没有丝毫留恋,宗法农民的观点已经筑牢,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无法左右涅赫留多夫的大脑。这一细节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坚定的涅赫留多夫,让人们相信他已经真正复活了。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重要手法:用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体现他的思想转变,让读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真切感受在那个日益激荡的灰色时代的各种舞台上的各种众生相。 涅赫留多夫的复活历程也是托尔斯泰对自己一生的写照:他出生于一个世袭贵族大家庭,后来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并深受孟德斯鸠的印象,毕业后在高加索军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复活》是其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长期进行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他抛弃了年轻时信奉的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各种社会现象,滨江这种思想通过涅赫留多夫的心理表现出来。 嵇康在《卜疑集》中写道:“内不愧心,外不负俗。”涅赫留多夫是,托尔斯泰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