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爱、父母的一个拥抱都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养料。
在充满爱、充满温暖的家庭长大的孩子积极、阳光向上,内心有爱,也懂得怎样表达爱,在遇到困难时更能从容面对。
但很多父母都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存着很多误区,孩子老丢三落四以为孩子记忆力不行,说话晚以为有语言障碍,以为发展数学思维就要去报个数学班,培养创造力就要去报个美术班、音乐班等等。
我也是一个妈妈,我家孩子2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曾经也一度以为我家孩子有语言障碍,看了《魏坤琳的家庭养育宝典》才知道,孩子说话晚不代表有语言障碍。
魏坤琳,人称Dr.魏,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爱贝睿家长教练、未来脑计划专家,工作业余之间喜欢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
同时他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孩子出生后,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他开始做育儿科普。创建了爱贝睿公众号和未来脑计划APP,在得到、喜马拉雅、腾讯视频都有专栏,有超过10万的爸爸妈妈跟着他们一起学习。
很多家长觉得科学育儿可能离自己很遥远,很高大上。魏坤琳指出其实科学育儿很简单,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遥不可及,它就发生在一个玩耍的场景、一个陪伴的行动,甚至一句话、一个拥抱当中。
《魏坤琳的家庭养育宝典》从智力脑、情绪脑、语言脑、运动脑、创意脑五大方面给我们讲述了最好的科学养育就在家里,在日常生活的大事小事中。
迷糊小贝不迷糊
很多人叫小贝“迷糊蛋”,因为他常常忘东忘西。上学前把老师要求带的手工作业、水壶忘在家里了;上课时,记不住老师刚刚讲过的句子;体育课时,常常记不住下一步的动作;回到家,想跟妈妈说下今天发生的事,却想不出合适的词来表达。
小贝真的迷糊吗?
小贝不迷糊,只是小贝的工作记忆容量比较小,记不住太多的信息,面对多线程任务时,没办法同时管理,在不同信息之间进行有效切换。
那什么叫工作记忆呢?
工作记忆就是大脑暂时存储信息的记忆缓存器,记录着你现在要处理的暂时信息。
工作记忆由语音回路、视空间模板、中央执行系统和情景缓冲器四个系统组成,其中中央执行系统充当着任务管理器的作用,帮我们不断存入或者清出大量的信息。
工作记忆虽然能帮我们短时间内保存信息,但是它是有容量限制的。
普通人的工作记忆广度是4,也就是说人脑最多只能同时处理4个信息组块,孩子就更有限了,他们要到青少年期才能慢慢发展到成年人的工作记忆水平。
看到这里,知道了工作记记的含义和特点,你是不是就能理解小贝为什么常常会忘东忘西了吧。
早上出门,小贝可能要带书包、作业、水壶、手帕,而他的记忆数量有限,一次性要他记好几样东西,他记不住。上体育课做操时,他既要看着动作学,又要分解步骤、记住动作,他的中央执行系统一下子处理不了这么多任务,就表现为刚记住这个动作,又忘了下个动作。
三个小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记住复杂任务
1、 一次不要记超过4个信息
我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一次给他太多的信息,不要让他一次记忆超过4个信息组块。
比如:在跟孩子讲故事时,可以挑一些关键人物在3~4个以下的来讲;让孩子给你复述故事时,不要让他讲得太详细,告诉他只需要告诉你开头-中间-结尾即可,这样孩子既不会有太大压力,也不会让孩子有畏难情绪。
孩子画画、做手工的时候,只给他3~4种颜色,或者3~4种工具,让他慢慢探索。
2、 教孩子做任务清单
当遇到信息量比较大,一次性要记比较多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做任务清单。
比如:把上学要带的东西,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显眼的位置,上学之前,对着清单收拾就可以了。
做数学题目时,可以把步骤列出来,这一步该做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教孩子做任务清单,可以让孩子思路清晰,心中有数,面对大量信息时不会那么焦虑。
3、 给孩子提供更多记忆线索
当孩子想不起来要说的话时,我们可以试着给孩子提供一些具体的图片、手势、语言帮他回忆信息。
比如:问孩子在学校吃了什么时,如果孩子一时想不起来,你可以跟他说,有吃你最喜欢的红萝卜吗?
三个妙招,解决孩子说话晚问题
扬扬妈妈最近遇到了一个困惑,自己的孩子在五六个月时就会“mama”地叫了,结果到了一岁半也还是只会“mama”地叫,只会说简单的两个字,而同龄的小孩子有些都会背唐诗了。
作为一个妈妈,我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二岁了,就只会说简单的两个字,比如抱抱、不要、拜拜,想要什么东西时,就用手给你指,给你比画。
当时的我也着急到不行,还抱着我家孩子去儿童医院看是否有语言障碍,经过检查后,医生说一切正常,只是可能说话晚一点而已,我的心才放下来。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时常蹦出一些“金句”,你家孩子迟迟不张口,心里是不是特着急。
其实,大家之所以会着急,不是因为自己家孩子说得少,而是因为不同孩子的语言学习初期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早期语言发展的过程以及我们对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些误区,才能更好地理性对待孩子说话晚这个问题
误区一:孩子会叫“mama”不代表懂意思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尤其是第一次当父母的人来说,当孩子五六个月会叫“mama”时,激动得不行,以为孩子是在叫自己。
实际上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叫,8个月前的宝宝,对什么都喜欢ma-ma、ba-ba、na-na地哼哼,听起来像在叫爸爸、妈妈、奶奶,实际上这只是他探索发声的规律,他还不懂这些词的含义。
想要真正知道孩“mama”地叫是不是在叫妈妈时,可以让别人试着问问他“妈妈在哪啊”,如果他转向你,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孩子可以把词跟意义连在一起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话。
所以扬扬妈妈的孩子在五六个月时“mama”地叫,并不是叫她,而是孩子在探索发声规律。
误区二:孩子能理解语言不代表能使用语言
我家孩子二岁时虽然还不怎么会说话,但我说什么他能听得懂,比如我跟他说:“宝宝,妈妈带你出去玩,把你的鞋子拿过来,妈妈帮你穿”;他就会把他的鞋子拿过来。
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在他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发展了,而且他学习和理解新词语、语法的速度是很快的,但孩子学说话的能力发展速度比较慢。
所以,如果孩子能听懂大人的话,其他身体发育一切正常,只是不会说话,家长不需要太担心。
孩子可以理解语言,不代表他一定能使用语言。他说话的能力很可能跟不上理解能力的发展。
误区三:一直对孩子说“宝宝语”
孩子不太会说话,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听不懂或理解不了,就不怎么跟孩子说话,或者一直跟宝宝讲一些语法简单,过于口语化的“宝宝语”。
比如,孩子手被烫到了,妈妈就说:“宝宝疼疼,妈妈吹吹。”
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你家宝宝可能已经可以听懂一些复杂的语法和词汇了呢?
正确的做法是:“宝宝,你的手是不是被烫到啦?妈妈来给你吹一吹?”如果你发现孩子伸出手,正确回应了你,说明他已经具备了理解复杂语法和词汇的能力。
研究发现,给孩子说一些正好符合甚至比孩子当前的理解水平稍稍高一点的词汇和语法,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利的。
知道了对孩子说话晚的一些误区,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促进孩子语言发展呢?
第一:抓住孩子的关注点教说话
孩子不怎么开口说话时,很多家长以为是自己平时跟孩子说得少,所以一有时间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在孩子旁边碎碎念。
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妥的,我们要多跟孩子交谈,但并不是说一直在孩子旁边碎碎念,而是应该抓住孩子的关注点教他说话,这样效果才最好。
比如,当孩子正在穿鞋子时,我们可以跟他说:“宝宝,你在穿鞋子啊?”当孩子正在玩玩具时,我们可以问他:“宝宝,你在玩玩具?”
儿童心理学认为,当你跟孩子共同关注同一事物,即与孩子产生联合注意时,他会更专注。
还有一点要注意,你的话题一定是孩子目前关注的具体内容,孩子对未来的、抽象的话题没有概念。
比如:“宝宝,下周未你想去哪玩儿啊?”“宝宝,你幸福吗?”这些问题,他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回答。
第二:结合图像教说话
很多人教孩子说话,就是对着孩子一遍一遍地讲,然后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话。
如果你也是用这种方式教说话,可能你要考虑改变这种做法了。
魏坤琳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说到,孩子天生能把图像和声音配在一起,能很快地在语音和图像之间建立牢固联系。
比如,跟孩子说苹果这个词时,你可以指着绘本上的苹果跟宝宝说:“苹果,大大圆圆的苹果。”这样,孩子下次看到苹果这个图像时,就能想起苹果这个词。
教孩子“手”这个词时,可以把手举到宝宝的面前,晃一晃,引起他的注意,然后一边给他观察,一边告诉他说:“这是手,手有五个小指头。”
教孩子说话,把说话的内容和图像结合起来,能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图像的形状、颜色、大小。
第三:利用非语言线索教说话
跟孩子聊天时,多用一些夸张的动作、手势、语音、语调等非语言线索来跟孩子说话,能让孩子根据语气和情景判断出这些词汇。
比如:用温柔的声音告诉孩子“这是小羊”,用凶狼的声音告诉孩子“这是狼”。
用轻快欢乐的语调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很高兴”,用低沉悲伤的语调告诉孩子“妈妈今天不开心”。
宝宝入园哭闹魔咒怎么破
我的一个朋友,第一天送孩子上幼儿园时,怎么样都不肯进去,死死拽着她的衣领,哭个不停。我朋友没办法,只好趁她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了。然后跑回家一个人大哭了一场,下午四点不到,就早早蹲在幼儿园门口了,表现得比孩子更焦虑。
每年到了开学季,幼儿园门口都会上演一些“生离死别”的场景,一边是孩子悲伤欲绝的哭声,一边是妈妈偷偷抺着眼泪,三步一回头的依依不舍。
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加上身边都是不认识的小朋友,难免会有些烦躁和哭闹。
那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打破宝宝入园哭闹魔咒呢?
一、提前熟悉环境
在入园前一个星期,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逛逛,帮助孩子熟悉熟悉环境,试着坐坐小椅子,玩玩玩具,参观参观每个教室;
跟老师聊聊天,把老师介绍给孩子认识,可以跟他说:“宝宝,这是你的老师,以后她会教你很多好玩有趣的东西。”
在作息方面,调整孩子在家的作息安排,尽量跟幼儿园一致。比如,中午吃完饭要休息,有固定的游戏时间、安静时间,这样孩子上幼儿园会更顺利。
二、让宝宝带上张全家福或最喜欢的玩具
第一天上幼儿园时,可以在孩子的书包里放上一张全家福,告诉孩子,如果想妈妈了,就拿出来看一看。或者带上一个宝宝最喜欢的玩具,减少孩子对环境的陌生感。
三、跟孩子作正面告别
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时,为了不要让孩子哭闹,经常趁孩子不注意时悄悄溜走,就像我那个同事一样。
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
送孩子入园时,一定要跟孩子作正面告别,不要玩消失,不然孩子心里会认为你不要他,会让他有心理阴影,加重他的焦虑。
跟孩子作正面告别,不仅让孩子有掌控感,而且孩子觉得自己是跟父母说了再见,父母才走的,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勇气面对新环境。
当孩子表现出哭闹不止,很焦虑时,可以跟孩子说:“宝宝今天上幼儿园,有些害怕,想妈妈了,是吗?妈妈也想宝宝呀。”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家长也要解决自己的“分离焦虑”,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就像我那位朋友一样,孩子上幼儿园,自己比孩子更焦虑,这样就很容易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四、答应孩子几点来接,就几点来,是谁来接,就是谁来接
答应孩子几点钟来接,就几点钟来接;如果孩子理解不了几点钟,可以跟孩子说:“你在幼儿园吃完晚餐,妈妈就来接你。”
说了是妈妈来接就尽量由妈妈来接,不然孩子放学时看到不是妈妈来接,心里会失望的。
五、多问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事
每天问问孩子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啊!老师教了什么东西啊!有什么好玩的啊!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啊!
多问孩子在幼儿园的事情,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如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或遇到了困难,孩子就有能力向老师求助,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上兴趣班,家长要理性对待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家孩子六岁了,要不要给他报个兴趣班,多一门技能多一条出路;这么多兴趣班,到底该给孩子报哪一个呢?给孩子报了个兴趣班,结果没学几天,就不想去了,好几千块钱呢?”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那么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报了兴趣班,却提不起兴趣,该怎么办?
一、兴趣班只是辅助工具
其实,兴趣班只是辅助学习的工具,很多家长报兴趣班,可能更多地是看到身边的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有点人云亦云。
不报吧?怕孩子跟别的孩子没有共同语言、没有交集,怕孩子落后于别人,所以也跟风着报了个兴趣班。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知道怎么陪孩子玩,那么你就是最好的兴趣班。如果你空余时间少,平时和孩子的玩法不多,可以给孩子选择兴趣班。
报兴趣班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而不是看到别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盲目地跟着去报。
还有报兴趣班不要攀比,而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有一些家长爱面子,看到别的家长报了一些所谓高大上的兴趣班,也要给孩子报。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综合实力的长跑,不是说现在上了几堂兴趣班,学了几门技能,就能遥遥领先。
二、多跟孩子互动,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孩子小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父母,依赖于父母给他提供的环境;所以经常跟孩子做一些小游戏,多跟孩子互动,可以很好地让孩子对某些东西着迷。
比如跟孩子一起做填数字的游戏,孩子填得又快又正确的时候,你可以表现出很惊讶地说:“这你都会啊?”
你的惊讶、你的鼓励可能在潜移默化之间给孩子种下了兴趣的种子。
三、帮孩子度过三分钟热度期
孩子天生充满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很多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兴趣”太多,变化又太快。今天喜欢积木,明天喜欢跳舞,后天喜欢画画,看见别人玩什么都喜欢,但都不长久,很快又不喜欢。
如果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想去哪个兴趣班了。”
不要着急,也不要强迫,而是帮孩子找到症结所在,帮他理清头绪。
你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呢,前几天你不是很喜欢的吗?每天回来还很兴奋地跟我炫耀说,你今天又学了哪些新东西;现在却不想去了?能告诉妈妈原因吗?”
如果孩子告诉你原因那是最好的,可以帮他一起分析并找到问题所在。
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就需要家长平时细心地观察,是哪一次上课回来就消沉了,是哪一项作业总是完不成,还有上哪个老师的课总是不乐意去?
搞清了孩子打退堂鼓的原因,再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可能不适应某个老师的上课风格,可能跟小朋友发生冲突,可能觉得任务太难受到挫折,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回避的想法。
四、帮孩子在兴趣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能在兴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能感受到关爱、理解和支持,那么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强大的驱动力。
所以在孩子学一样东西,学得又好又快时,要及时夸奖;学得不好时,也不要嫌弃责骂,而是给予鼓励。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无论他学得怎么样,都能感受到你的爱、尊重和接纳。
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感,让孩子自己选择兴趣班,当然并不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而是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自主选择,这既尊重了孩子,也让他学会承担选择后可能出现的后果。尤其是当孩子有打退堂鼓时,可以跟他说,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你要学会对选择负责。
五、帮孩子突破兴趣学习的瓶颈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瓶颈。
所以当孩子没有办法完成一项任务,信心受到打击,心情沮丧时,我们要帮助孩子突破瓶颈。
首先帮助孩子把任务拆解,拆到孩子能够完成的“颗粒”大小。
比如孩子说不想学琴了,你了解后发现,是因为有一首曲子他怎么都弹不好,影响了信心。那么你可以让孩子一小节一小节地练,练熟一小节再进行下一小节。如果一小节都练不下来怎么为?那就再把这一小节再拆分成左右手,先分开练习,再合练。
一旦孩子攻克一个小困难,就会重拾信心,去面对大困难。
其次在安排练习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时间长度。
同一首曲子,可以一周内每天练一次,一次半小时,而不是一周练一次,一次练一整天。
最后,及时给予孩子具体的反馈。
当孩子学得好时,要及时赞扬他的努力、他的付出;当孩子学得不好时,要及时指出,便于孩子调整策略。
养育孩子也一场育儿育已的过程,父母也需要好好地学习,给孩子好的家庭氛围,养育出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