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认清中草药植物500种(根类20.巴戟天)

巴戟天,这一历史悠久的中药材,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还蕴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它以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广泛的地域分布、独特的植物形态以及显著的食用与药用功效,在中医药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巴戟天(学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属于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原产地可追溯到中国,特别是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因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成为了巴戟天生长的天然温床。此外,中南半岛也有巴戟天的分布,显示出其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巴戟天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年平均温度在21℃以上,年降雨量需达到1200mm以上,月平均温度20~25℃时生长最为适宜。它不耐霜冻,但在0℃以上能安全越冬,只是会有落叶现象。巴戟天对土壤的要求也较高,偏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或壤土,土层瘠薄、肥力低的土壤则不利于其生长。此外,巴戟天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广,从全光照到荫蔽度30%~70%的环境都能生长,但在栽培中,适度的荫蔽(如30%至全光照)对根系的产量有较好的影响。

在中国,巴戟天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巴戟天的生长。其中,广东德庆县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种植历史,被誉为“中国巴戟天名县”。德庆巴戟天以其单产高、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之一。此外,福建的南靖县和龙岩市永定县也出产优质的巴戟天,分别以其独特的外观特征和良好的药用价值受到市场的青睐。

巴戟天为藤本植物,其肉质根不定位肠状缢缩,根肉略紫红色,干后变为紫蓝色。嫩枝上被长短不一的粗毛覆盖。叶片薄或稍厚,纸质,干后呈棕色,形状多样,包括长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13厘米,宽3-6厘米。花序通常为3-7个伞形排列于枝顶,花序梗长5-10毫米,被短柔毛。头状花序具花4-10朵,花柱外伸,柱头长圆形或花柱内藏,子房(2-)3(-4)室,每室含胚珠1颗。果实为聚花核果,由多花或单花发育而成,成熟时呈红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5-11毫米,内含种子1颗,种子熟时黑色,略呈三棱形,无毛。

巴戟天不仅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还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在民间,巴戟天常被用来煲汤或泡酒,以发挥其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巴戟天主要含有蒽醌、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这些成分对于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在药用上,巴戟天主要用于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的功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此外,巴戟天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关于巴戟天,还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奇闻轶事。相传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正值五月天气炎热,南方之地分外炎热难耐。为了抵御山岚瘴气的侵袭,诸葛亮特制了一种中成药——诸葛行军散,分发给士兵服用。然而,在一次伏击孟获的战役中,由于士兵们饥饿难耐,就地取材挖取了一种肥壮植物的根以充饥。这种草根酸甜适中,食用后周身发热、驱寒温身,但同时也导致士兵们下体勃起、经久不衰,最终惊动了孟获的兵马,导致伏击计划失败。这种让士兵们“身不由己”的草根正是巴戟天。这段趣闻不仅展现了巴戟天的独特药效,也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