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这是今年听到俗烂的话。好的故事怎么会在酒里呢,你又不是王羲之陶渊明。酒后吐真言,也只是文艺青年的自欺欺人。
酒里鲜有真言,多的只是流氓老司机的套路。
其实,书里也是一样的。读书改变容颜,那是丑人的痴心妄想。
《A Father First 》
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每个年龄段的心智决定了与之匹配的身份和意义。当然,每个人独一无二的DNA,注定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千变万化。篮球巨星韦德,在收获荣誉和金钱的背后,是比常人提前行走人生经历的辛酸。在大部分人惬意享受大学生活的20岁,他已经要开始背负父亲的责任。
在大好年华的25岁到28岁,他既要在球场上抗争着伤痛折磨来维系事业巅峰,又得忍受着家庭破碎的煎熬纷扰维护一名普通父亲的权利。韦德本人非常注重自己的父亲身份,本书副标题《How My Life Became Bigger Than Basketball》。
08年暑假在上海,看完美国队奥运前最后一场热身赛后,曾与韦德隔着大巴的窗户对视片刻,发现他深邃的眼神里仿佛宁静中透着淡淡的忧伤。
直到多年后读了他写的书,才了解一位聚光灯下的运动明星也有着常人无法言说的生活苦难,更惊讶于一位运动员温柔的情感和细腻的文笔。这个夏天,韦德回到了他的家乡芝加哥。珍惜他的每一场比赛,愿他快乐幸福。
段落摘抄:早上和我儿子有了这么一段对话。萨伊尔:老爸,为什么你不能像布雷克-格里芬一样扣篮?我:你为什么不能像布雷克-格里芬一样扣篮?萨伊尔:我跳不了那么高。我:我也不行啊!我们都笑了。哈哈,这孩子!
《永远的菲利普》
父亲是一个男人最荣耀的身份,因为这是上帝对他最慷慨的馈赠。同时,一个男人最难胜任的工作也是父亲,里面包含了最艰巨的挑战和最沉重的责任。巴西作家泰扎用淳厚的文字,在本书开头描述了一位青年男子对即将为人父的紧张和期待,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一般感同身受喜悦和幸福。
然而,生命并不总是符合人们的预期,随时可能降临不可预料的意外。
全书可以算是父亲与唐氏综合征儿子的共同成长过程,人性的自私与豁达,亲情的局限和包容,随着儿子的成长发育不断呈现,父亲的青年回忆在另外一条主线中补充情节而且丰富思想。
作为读者看完之后会反问自己,狭隘的世俗往往强词夺理认为唐氏综合征患儿不正常,可是无情冷漠的人间又有多少人能像主人公菲利普那样,发出灿烂真诚的笑容,享受生命的点滴进步。
那么,究竟是谁正常谁不正常呢?
读者阅读此书收获的不仅是小说的文字魅力,更是分享了作者的真实故事。每个人总有深埋心底的秘密,作者将这个秘密珍藏了二十几年。书名愿意为《永远的儿子》,儿子在父亲面前永远是儿子,作者无愧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段落摘抄:多年之后,即便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他仍不愿提及儿子。并非如年轻时单纯想逃避现实,而是害羞,不愿将那些通向失败的无情现实展现于众。放过其他人吧。最好保持内心有不被别人触及的一隅。
《奔马》《晓寺》
三岛由纪夫在《春雪》中埋下了整部《丰饶之海》佛教轮回的伏笔,通过串联人物本多繁邦对转世见证黑痣的发现,《奔马》和《晓寺》中的主人公奇妙却不突兀地出场,转世轮转自然而然地发生。三岛延续了他一以贯之的细节中蕴含美感的手法,每一个段落的字里行间都是一场视觉和想象的盛宴,读到第三三部却丝毫没有任何审美疲劳。
《春雪》表现了三岛阴柔的情绪,《奔马》则是其阳刚的另一面。《奔马》主人公饭沼勋的心理活动更为纯粹,他的人生经历也与松枝清显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对立,其实显现的是人性多面的复杂,只是通过两个不同的人物载体表达。全书的脉络发展已经转为通过清显同窗本多的视角观察,应该也是对轮回转世的一种照应。
《晓寺》的故事从泰国曼谷开始,全书的开篇可以算是曼谷最佳的旅游宣传介绍,从名胜历史到风情民俗,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依然实接地气,而且经典中特有的思想精髓远不是时下的各类文案可比。《晓寺》中的人物从男性转世为女性,也暗喻着轮回中性别的界限并不存在。三岛对男女关系的思索,从《春雪》开始就一直不间断,却各有特质没有俗套的重复。
《晓寺》相比前两部,里面大量的宗教思想是一项不小的阅读挑战,既是对轮回转世的知识论证,也是读者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本来计划年内读完丰饶之海,眼下无奈《天人五衰》只能留到17年了。
段落摘抄:所谓艺术就是巨大的晚霞,是一个时代所有美好事物的燔祭。自古延续下来的白昼的理性,被晚霞那无意义的滥施色彩所践踏。本以为会永恒持续下去的历史,也突然意识到了末日的来临。美,横亘在人们面前,把人世间的一切努力变为徒劳。
《过于喧嚣的孤独》
在所谓商业文明的时代,最可怕的不是人们对物质金钱的无尽追求,这至多是一种庸俗的享受。可是,如果披上一件文化的鲜丽外衣,试图渲染出精神上的品味氛围,那就只能是对自己的麻木和对他人的恶心。有段时间各大城市地铁里的丢书现象,简直就是制造反胃作呕的垃圾。
阅读从来不比其他行为显得高尚,却具有只能独自完成自我体验的特点。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外界分享感受的心得。从某种意义上,阅读是一种孤独的行为,进而引发的思考与写作都不能摆脱孤独。
捷克作家赫拉巴尔作品《过于喧嚣的孤独》,书名就明显阐释了自我阅读与宽广外界的强烈对比。世界上每个人都不能逃脱孤独的境地,有些人选择用阅读抵抗孤独、享受孤独。书中主人公即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在成堆的废纸堆里寻找能给自己精神慰藉的书籍。外表的肮脏与破旧,更加衬托心灵的亮洁与明净。
哲学、诗歌、小说,这些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贡献,并不挑剔嫌弃她所处的周边环境。
赫拉巴尔为了此书二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这位捷克可爱的老人,证明了人生的行走轨迹可以逆向进行。他以法学博士的傲人身份,拒绝了常人所羡慕的体面繁华。书中的人物捡废纸的经历,即是他众多底层生活的体验之一。
段落摘抄: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娟为阿勒泰的旅游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静美清澈的喀纳斯湖也的确值得都市人前往寻觅栖息的角落。可是,旅行总会挑选目的地最好的时段,短暂的停留也会自然过滤掉负面的琐碎。所以悠然的旅行只能是短暂的,烦闷的生活才是长久的存在。
李娟的文字,对于她生活过的地方,描述的是真实的现状和真挚的感受。细看之下,可能那些地方美好的一面,远不如她经历的艰辛和不易那么明显。《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本书有李娟的个人成长,有她遇见的那些可爱的人和动容的故事。不同的人和事,透射出来的是同样的寂寞与悲苦。
可喜的是,遭受生活苦难折磨的普通人,没有怨天尤人,也不轻言乐观向上,只是简单坚强地活着。这也是能给读者最大的感动之处,李娟的文字毫不做作,不会落入一般青年作家的煽情俗套。只要自身经历的真情实意,也无需用多余的文字煽动。
除了李娟的文字,本书的插画也是冬天里的一缕暖阳。插画作者和李娟的相识,也是多变世界里温暖的缘分。文字与图画,就像美酒与香肉,共同组成了一道佳肴。
段落摘抄:我如此依赖城市,依赖一切陌生的事物。我不停地去适应一场又一场变故,随波逐流,顺从一切、接受一切。但是我心里有秘密。